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5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化生活
2017年05月31日

过端午不只是吃粽子,尝百家饭、体验民俗、划旱地龙舟……

这里有最具桐乡味道的端午文化盛宴

阅读量:3324 本文字数:2440

本报记者 杨文婕 沈怡华/文

陈为民/摄

比比谁包得多。

长龙舞起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记忆的大门被悄然打开。

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缭绕着端午节的,不只有粽叶与糯米的香气,文化味儿更是成为桐乡市这一传统节日氛围的主调。

花式端午,让传统习俗回归

昨天是端午节,市文化馆的大厅里人流涌动,2017桐乡市“我们的节日”端午亲子活动在这里举行,做香包、点雄黄、沐兰汤、划龙舟、学裹粽、扮小狮、品糖画、赏萌花……这顿“花式”端午大餐,让参与活动的家庭直呼过瘾。

端午节不吃个粽子,那就不叫过节。可尖头粽、四角粽吃了那么多年,很多人并不会裹粽子,特别是一些孩子。昨天活动现场,一双双小手稍显笨拙地卷起粽叶,在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指导下,直接挑战粽子界难度最大的“裹脚粽”。只见孩子们小心包入泡发的红豆糯米,可一不小心,米就从底部漏出,红线缠出的粽子也是七倒八歪,但亲身参与的乐趣在孩子心中寓意深远。

在桐乡,端午节孩子们都要穿五毒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挂历本袋,寓意辟邪避毒,里面包含着长者对小辈浓浓的爱。

现场,有不少“盛装”而来的孩子。一位长须老爷爷用筷蘸上胭脂,依次在孩子眉心一点,寓意吉祥安康。长发长裙的“蚕花娘娘”,轻轻用艾草沾上菖蒲、艾草等草药熬煮过的水,洒到人们身上,这便是流传久远的“沐兰汤”。戴上威武的小狮头,跟着舞狮高手学上几招,扎起马步,再纵身一跳跃,颇有几番“狮韵”……

这些渐行渐远的传统端午符号,让00后的孩子们新奇而激动,拉着家长依次排队参与。

端午一过,气温会蹭蹭上升,讨厌的蚊虫也都出来活动了。防蚊虫,民间自有“利器”。

这不,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一针一线缝起香囊,虽然针脚有些粗,但裹上草药包,佩戴在身上,伴随着悠悠的药草香中,蚊虫哪还敢近身。活动现场还搬来了各种食虫草,捕蝇草、猪笼草,都是“吃虫”的一把好手。“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现场参与活动的家庭还有机会领取一把艾草菖蒲,挂在家门口,趋利避害。

裹粽大赛、百家饭

这里有“最美味”的端午美食

5月28日上午,2017桐乡市“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展示展演活动在崇福镇东安村森利园举行。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今年更是进行了“提档升级”,活动内容更丰富,市民参与度更广泛。

粽子,成为很多人牵系端午这个节日最强烈的记忆。这不,桐乡市“文化礼堂”端午裹粽大赛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一盆伴有五花肉的酱油色糯米、一盆放有赤豆的白糯米、若干箬叶……高桥镇民间裹粽高手周学芳面前的桌子上,这些材料整齐有序地排放着。只见她先将箬叶绕成一个尖尖的碗状,放入适量的糯米,然后放入各种馅料,再盖上一层糯米,用箬叶将糯米包裹住,最后用线缠绕,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一个四头尖尖的粽子就裹好了。“3分钟12个四角粽!”当听到这个成绩时,观众群中发出了阵阵惊叹。

而在场地的另一边,一群年轻人也不甘示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首次加入了青年裹粽擂台赛。年轻人会裹粽子么?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但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打消了疑虑。来自乌镇的王彬霞正是其中一位参赛者,别看她只有22岁,绕箬叶、放糯米,绕线……裹起粽子来却一点也不生疏,“这都是跟奶奶学的。”她编裹边说道。还在杭州上大学的她听说有这么一场活动,特地赶来参加。“作为青年人,我们更有义务扛起传统文化的大旗。”传承传统民俗,留住文化之根、非遗之魂,正是该活动的意义所在。

这边的粽香还未散去,那边的饭香已经弥漫开来。素不相识的市民带着各种食材,共煮百家饭。在一字排开的灶台上,大家切菜、煮饭,忙得不亦乐乎。来自振东新区的朱梅芬已是第二次带队参加活动了,在她看来,能烧一锅百家饭给大伙儿品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都说百家饭寓意着祛病强健、好运连连的祝福,我们这锅饭可丰盛啦,有五花肉、香肠、豌豆、玉米、胡萝卜等,待会儿一定要来尝一尝哦!”她热情地招呼着记者。

点雄黄、沐兰汤、“端午宝宝”秀

这里有“最桐乡”的端午民俗

舞龙舞狮游园表演唱起桐乡花鼓戏、体验旱地龙舟的乐趣……这场端午文化盛宴充满了传统气息。

穿上五毒衣、虎头鞋,戴上虎头帽,挂上历本袋,一个个萌态十足的“端午宝宝”出场了。来自河山的范瑜萧只有8个月大,在妈妈的带领下完成了“人生首秀”,“这是宝宝第一次过端午,带她来感受下传统文化的氛围。”妈妈陆江红说。

而在场地的另一边,红红的绳子系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端午饰品高高挂起,有虎头帽、香包、历本袋……这是崇福镇端午民间饰物展示区。这些民间饰品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农历五月小朋友是不能理发的,到了端午还要穿上五毒衣和虎头帽……”市民周红边看边讲解给儿子听。

崇福镇利顺村58岁的平敏仙是一位民间手工艺人。她做的虎头帽,帽子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布缝上一张威武的老虎脸,虎眼圆瞪,虎须四射,虎齿外露,虎尾上翘,虎额上“王”字闪耀。平敏仙说,光是老虎脸就要花上好些功夫来缝制呢!如今她女儿也拾起了绣花针,加入了传统饰品制作的行列,“这是民间的传统,不能丢!”平敏仙说道。 

文化使者张福荣给孩子们眉心间点雄黄,身着汉服的姑娘用蘸了艾叶水的菖蒲草,轻轻拂拭来往人们的双手……点雄黄、沐兰汤,这似乎也已经成为桐乡人心中一个端午文化符号。“连着三年,我每次都会带孩子来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桐乡的乡风民俗,如今这已成为我们家过端午的必备节目了。”作为忠实粉丝,市民徐明不住地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点赞。

而今年也是端午民俗展演首次回归民间。“传统习俗来自民间,有了前两届的基础,第三届我们就希望让它回归民间,让活动更具乡土气息和民间气息。”桐乡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褚红斌说,持续开展民俗活动,在让市民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桐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

褚红斌透露,除了端午节之外,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也将纷纷回归民间在各镇(街道)落地,未来将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眼光来整合资源,着力塑造“文化+旅游+非遗”的模式,打造具有桐乡特色的节日文化品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