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今日身边事
2018年05月08日

精准攻坚,巧控“漏网之水”

阅读量:783    本文字数:1387

水资源浪费,供水管网漏损是一大因素。

而供水管网漏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效益以及水资源保护,严重影响我市供水安全。

如何防控“漏网之水”?市水务集团精准施策,把农村管网改造工程作为降低漏损的主要手段来抓,摸索分区计量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全面打响“降损增效”攻坚战。

供水一体化改革试点

支招供水漏损控制解难题

“在农网改造过程中,我们对原来因管网布局导致无法单独分区计量的岑山村、坝桥村实施了改造,安装二级、三级管理表,分区计量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洲泉镇岑山村,洲泉水务管理所相关负责人拉开一处井盖,指着安装完毕的管理表介绍道。

而其多次提及的分区计量,正是该所对症漏损的一项有力举措。

据介绍,自2003年开始,我市开始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工作。洲泉镇作为改革试点镇,于2010年就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改革。之后,洲泉水务管理所又逐步摸索出供水漏损控制的经验做法。

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分区计量管理模式,也就是将供水管网细分成若干独立区域,并在每个区域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安装流量计,从而准确判断出管网漏损情况及漏点位置。

“经测算,2012年全镇农村区域漏损率为37.8%,其中漏损最严重的青石村漏损率高达49.%。”该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各村管网质量参差不齐,漏损程度也各不相同。

分区计量管理模式应用后,该所结合农网改造工程及“智慧水务”平台,加强巡检及管理,还对老化明显、运行不可靠的支路总管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并对某个漏损较大的区域进行整体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洲泉还将便民服务卡发放到户,设立24小时报修热线,发动群众主动报漏,洲泉水务管理所年均小管道维修约1500次,群众报漏约占50%。

“群众参与,有效提升了维修及时率,特别是在穿越农田、沟渠边等一些隐蔽区域的漏点发现上起了主要作用。”该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多措并举,为洲泉镇管网改造优化、降低管网漏损、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提供了保障。像青石村,原管网漏损率高达49%,通过制定针对性改造计划,目前该区域漏损率已降至19%。

降损增效标本兼治

农村管网改造工程全面铺开

控制漏损的洲泉实践,是市水务集团打好打赢降损增效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我市于2015年底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后,水务集团的直接服务用户数增加了约10万户,供水的服务面积也从原来的5个镇、街道扩展到了全市12个镇、街道,全市范围实现“同质、同网、同价、同管理”供水目标。

与此同时,水务集团对接管区域的供水管网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农村管网基础较为薄弱。

“广大农村居民对改善用水条件的呼声很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老旧管网的改造、提高服务水平。”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此,水务集团启动了桐乡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管网改造工程(一期)项目,项目共涉及洲泉、河山、崇福、屠甸4个镇的7个村,投资近4000万元,建设管网约300公里,受益居民约5500户,工程已于去年顺利完工。

改造完成后,相关区域水质、水压大幅提升,管网漏损情况有效减少。

今年,农村管网改造工程(二期)计划完成年度投资7000万元,完成管网建设800公里。目前,工程6个标段均已全面开工。

作为群众翘首企盼的民生实事工程,水务集团围着目标转、盯着任务干,确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为降低漏损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接下来,各水务管理所将以GIS系统为基础,理清供排水管网布局,对条件成熟的区域全面推行分区计量,逐步实现表、网全数字化,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漏损点,有效降低管网漏损,推进水务事业发展跨越,助力我市打赢六场战役。

本报首席记者 周玥 通讯员 周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