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今日身边事
2018年07月27日

聚焦高质量发展,叫响“桐乡牌”

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拥有浙江名牌产品46个,嘉兴名牌产品43个

阅读量:3321 本文字数:2777

本报记者 沈晓洲 颜明芬

巨石集团自动化仓储中心。

濮院毛衫。(资料照片)

品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制造业强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桐乡品牌军团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不断进击,为桐乡的经济发展、形象提升、文化传承和特色物产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桐乡名牌”也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A  质量战略撑起“品牌桐乡”

“有一个好消息要与大家分享,巨石玻纤刚被授予‘全国质量奖’。”在巨石集团第十九届国际玻纤年会上,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毓强曾骄傲地向在场所有人提到。从一个乡镇小厂变身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对于巨石集团来说,始终坚守产品质量是这个企业擎起行业风向标的秘诀。

无独有偶。作为世界涤纶长丝行业内的龙头老大,桐昆集团连续10多年占据行业内最大的市场份额。如何达到这样的成绩?源于每一件出品于桐昆的产品质量,都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质量积淀,不断提升高品质才能创下好的品牌。在桐乡,有一大批像巨石集团、桐昆集团这样的知名企业,通过抓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来擦亮品牌,带动行业发展。质量战略支撑之下,桐昆、新凤鸣、巨石集团、双箭等一大批品牌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能代表桐乡制造业水平的企业和产品一一涌现。

一个品牌能够成就一个产业,拉动一方发展。在如何帮助企业争创名牌,实现名牌战略协调发展上,桐乡有自己的做法。为鼓励企业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全市建立了“品牌培育”数据库,并以行业、企业、产品梯队培育模式开展“浙江制造”试点工作。

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拥有浙江名牌产品46个,嘉兴名牌产品43个,其中省级名牌数占嘉兴全市总数的19.1%,名牌产品覆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区域块状产业。我市共主导完成7个“浙江制造”标准制订,参与完成5个“浙江制造”标准制订,12个标准均已发布实施;5家企业的7个产品获得认证证书;兑现“浙江制造”奖励共计190万元。双箭集团通过德国TUV认证公司认证,首开“浙江制造”国际互认“双认证”先河。全市拥有全国质量奖获奖企业1家、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获奖企业1家、嘉兴市市长质量奖企业10家、桐乡市市长质量奖21家,已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奖创建全覆盖,其中嘉兴市市长质量奖获得企业数位居嘉兴市首位,质量战略支撑起了“品牌桐乡”。

“新澳纺织的产品CASHFEEL在推行‘浙江制造’后,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同比增长2.65%。去年1至5月的销售额已占前一年的一半以上。”桐乡市质量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全市企业不仅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在扶持品牌创建的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获得省名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获得桐乡市市长质量奖企业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制修订各类标准,提高产品质量。近3年,已累计为企业兑现各种奖励资金1065万元。

B  树立桐乡品牌建设的新标签

实际上,品牌是一款产品、一家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区域、行业。

北纬30度左右,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最好的农作物。降雨量、土壤、湿度……一系列指标成就了这个纬度的奇迹。这条神奇的纬线横穿桐乡,“杭白菊”便在这条纬线上盛开。在桐乡,杭白菊已有370多年的种植历史,杭白菊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经成为桐乡农产品品牌,也带领桐乡的品牌强农之路愈走愈坚实。

桐乡在打造行业、区域品牌方面也有积极探索。全市拥有“毛针织产业”和“古镇旅游”等2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数量位居嘉兴市首位。“乌镇旅游”旅游品牌成熟度高、影响力大。“濮院毛衫”成功入围全国最具潜力区域品牌30强,本土品牌浅秋、圣地欧、褚老大、羱羊等不断扩大影响力。鄂尔多斯、恒源祥、天山、雪莲、金利来、皮尔卡丹等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在小镇设立了生产基地或销售窗口。“濮院毛衫”区域品牌已成为省级区域名牌,估值达75亿元,潜在价值317亿元。2017年,小镇时尚新产品发布逾万件,市场销售额达380亿元。

C  品牌建设从厚重文化中走来

品牌不仅是那些持久的商业元素,还是这一方水土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文化品牌之于一座城市,是一种无形资产。近年来,“文化基因”根植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塑造城市精神、培育城市气质、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优势。

从200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以来,桐乡这座城市的国字号“之乡”标签越来越多——“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排舞之乡”、“中国文学之乡”,一个个含金量颇重的文化品牌成功创建,给桐乡烙上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个性标签。

绵延不断的人文渊薮,使桐乡的“风雅”从骨子里透露出来。近年来,桐乡先后举办了“徐肖冰杯”全国纪实摄影大展、“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丰子恺中外散文奖、“伯鸿书香奖”、中国桐乡廉政漫画大赛、“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活动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知名度。同时,“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凤凰湖音乐节、“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等活动,让时尚与传统深度融合,持续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桐乡把漫画、摄影、排舞等文化品牌真正融入到了群众性文体活动中。

文化品牌在传承中不断铸就桐乡的城市品格,彰显着“风雅桐乡”这一城市品牌的魅力。

D  “桐”字号招牌有待擦得更亮

眼下,究竟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全市的品牌建设?

“比起做广告,现阶段企业更愿意把钱用在产品质量提升上。如今,有稳定的客源,利润也能保证。在我看来,做质量能让产品走得更远,做品牌太‘烧钱’了。”在洲泉镇屈家浜村,多名从事蚕丝被生产的企业都这样告诉记者。

此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在桐乡,有不少企业的创牌意识有待增强。许多企业对品牌的作用和意义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依托目前的劳动力和场地优势,尽管企业的利润微薄,但仍算有利可图,因此缺乏创建自主品牌的动力。

“就全市范围内来说,还没有企业制定五年以上的品牌发展规划,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育牌’的意识。”桐乡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全市工业企业对品牌建设比较重视,而服务业和农产品行业则相对不足,品牌结构不合理,缺乏“强势品牌”。

大多数企业虽然具有品牌意识,但要想把品牌做好,却很不容易。“一个地方要打造出在市场中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是要政府加大引导支持。除了创牌奖励,希望有更多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提出了这一期望。桐乡要建设品牌强市,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品牌竞争力,就必然地成为关键支撑。如何把“盆景”化为“风景”,是桐乡品牌建设发展的其中一道坎。

如今,桐乡品牌建设正在进入新的节点。对于桐乡品牌建设来说,要直面桐乡发展的痛点与关键点,重在全面做强产品、企业、行业、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实现品牌高端提升价值,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