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立城
春风化雨40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1985年
桐乡大事记
1月23日,国务院决定,桐乡县列入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5月27日,桐乡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前进鞋业有限公司开业。
7月4日,乌镇茅盾故居重建后举行揭幕典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茅盾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月10日,桐乡县暨梧桐镇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在桐乡影剧院举行。
9月15日,丰子恺旧居“缘缘堂”重建落成。
茅盾故居重建后举行揭幕典礼。
重建缘缘堂奠基仪式。
缘缘堂落成。
本报记者 颜明芬
7000多年人类文明史,历史底蕴是桐乡这座城市古老的“根”,独有的文化特质是这座城市全新的“魂”。文化的变迁在悄无声息中经历了沧海桑田。
40年,桐乡经历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而对于老百姓而言,文化生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使人的精神面貌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
40年,文化的变迁并非仅仅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的附庸,它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和鲜明的历史事件作为时间轴上引人深思的记号。
于桐乡而言,名人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1985年7月4日,茅盾故居重建后举行揭幕典礼。同年,重建的缘缘堂于9月15日落成,9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文化建设之路漫漫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时光倏忽而逝,乌镇东栅观前街那条石板路依旧悠长蜿蜒。木门窗、木屋架、青砖黛瓦——记录茅盾少年时光的茅盾故居依旧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路口,注视着人们的往来。
如今的茅盾纪念馆,由茅盾故居、立志书院和以文昌阁为主的办公楼3部分组成。“纪念馆隔壁就是茅盾故居,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茅盾纪念馆首任馆长汪家荣的讲述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故居的重建往事一一浮现。
1983年,根据中央要求筹建茅盾故居的决定,桐乡专门成立了故居修复小组,茅盾故居修复工作正式启动。故居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后面还有三间日式风格的平房,这是上世纪30年代茅盾用稿费整修而成的。
“整个修缮工作很复杂,却相当考究,为了尽可能呈现出茅盾幼年生活的场景,我们专门写信给和沈家关系亲近的王会悟,她根据回忆绘制了当时房间布局图。房屋的木构件也是一个个拆下来编上号,重组修缮。”汪家荣说。
其实早在1978年,乌镇就着手整修部分茅盾旧居,当时还给茅盾去了信。茅盾在回信中表示很高兴,并强调了家具不讲究奢华,藤编、木制的就很好,此外旧居可以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利用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那几间平房便成为了小镇上的图书阅览室。
眼下,茅盾依然是乌镇的人文渊薮。依托乌镇景区的发展,如今的茅盾纪念馆每年游客接待量达500多万人次,每个来乌镇的游客都会走进纪念馆,感受茅盾的人文魅力。这里也成为了对外宣传桐乡人文资源的重要窗口。
于桐乡而言,名人、文化始终是引领这座城市向上的精神力量,多年来如护家珍,尽力保全。
1987年,桐乡决定在城中心投资120多万元筹建君匋艺术院,一时间引起一场大争论:百万元巨资是用于经济建设还是用于文化建设?最后,当时的县委领导班子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如今君匋艺术院已成为书画篆刻家、收藏家钱君匋的珍品收藏之库,书画创作之家和展览陈列之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桐乡每年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建设,持续加大文化投入。
经过30多年发展建设,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一个个文化场馆已然成为桐乡的地标性建筑。接下来,新图书馆、新档案馆也将拔地而起。文化场馆的建设,在落实文化惠民的同时,也深层次地宣传和传承了城市历史文化。
风雅桐乡行则将至
桐乡的文化建设,久久为功。置身其中的我们,是受惠者,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
“想要发展好文化,让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必须深入了解百姓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和传输精神食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之于桐乡百姓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社区里的文化室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给居民们茶余饭后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各类书画展览上,一个个驻足细细欣赏的书画爱好者摩肩擦踵;各地大小广场上,少不了“排舞大妈”们舞动全场的魅力身姿……
在桐乡,文化正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滋养和丰润着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8月18日,市图书馆有伯鸿讲堂第六讲;8月1日—8月31日,市博物馆有‘徐肖冰杯’典藏摄影作品展……”这是梧桐街道庆丰社区退休工人陈杏仙写在备忘录上的桐乡“文化菜单”,记录的正是近1个月桐乡各大场馆的文化活动。退休之后她也没有闲下来,看演出、逛展览一样都没落下。“一到暑假,我还会带着孙女去图书馆、文化馆,那里的活动也多着呢!”
如今的桐乡,文化已成为惠及广大百姓的事业。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完善了、文化队伍建设提升了、文化活动更丰富了……文化正不断凝练着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让城乡百姓共同沐浴在文化的阳光下。
先声之后,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桐乡的文化建设在多个领域齐头并进。
文化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文化元素正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并且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在每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或优雅的蓝印花布旗袍,或一桌江南传统菜,或有着独特标签的非遗项目,不动声色间展现了桐乡文化之美,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经济”的魅力。
文化正在成为雄厚扎实的软实力,在桐乡这片土地开枝散叶。集满创意的文化企业、筑起百姓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独领风骚的名人群落、承载记忆与乡愁的非遗痕迹、擦亮桐乡文脉底色的文化品牌……星星点点,汇聚成桐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华彩乐章。
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明素质全面普及的城市,正以新的角度解析着桐乡深度。更重要的是,桐乡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能。
2012年,桐乡提出建设“人文名城”,开启了桐乡市文化建设新篇章;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全面提升城市人文内涵,打造“风雅桐乡”,文化的力量在各个领域星火燎原;2017年,桐乡市文化发展大会举行,一系列文化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出台。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声中,全面打造文明示范城市、书香城市、国际化知名城市、品牌文化城市、公共服务标杆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产业名城,全面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立城,一个个目标掷地有声。
未来,桐乡将继续做好“文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强盛的力量,让“人文名城”、“风雅桐乡”的“化蝶之旅”走得铿锵有力。
(本版照片由市文化局提供)
桐乡市档案局
桐乡市史志办
联合举办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