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今日身边事
2019年01月17日

乌镇镇召开2019年“新农人”产业对接会

“互联网+农业”助推乌镇乡村振兴

阅读量:2217 本文字数:1125

本报讯  走进乌镇镇元丰村鲍家湾的“车溪农业”,一大片青葱的菜园里,村民正忙着摘菜。这里采摘的新鲜无公害蔬菜,将被送往乌镇镇属食堂的餐桌……而这幅乡村振兴图景,离不开乌镇镇农民中的新群体——“新农人”的引领和带动。

昨天,乌镇镇召开2019年“新农人”产业对接会,来自乌镇近20家涉农企业的负责人齐聚平安·凤岐茶社,畅谈“新农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乌镇老牌农业龙头企业,嘉兴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的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但近年来企业转型的力度从未停歇。“就算是百年老字号,也要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开发品牌文化之路,构建具有特色的产品体系和销售渠。”触网转型让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晨威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惊喜。“如果条件允许,未来计划在乌镇成立一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助力乌镇传统农业企业的转型发展。”他表示。

1987年落户乌镇镇董家村,2010年走进上海世博会……董家茭白的脚步已遍及全国多个省市,成就了当地农户的致富梦。但是,即便是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这样家喻户晓的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对此,合作社负责人张永根说:“合作社发展至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看重人才。未来董家茭白的销售渠道、产业发展还得靠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张永根口中的新型农民,或许来自广西的杨兴武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杨兴武在乌镇成立桐乡东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落户在乌镇虚拟产业园。“我在广西老家租用了一片500余亩的土地种植百香果,通过电商途径进行销售。”杨兴武告诉记者,乌镇有着一流的营商环境,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金字招牌”,让他感受到了这里的创业氛围。眼下,他正思考着如何让带有桐乡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他的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变成下一个“网红”的同时,推动本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乌镇的田野上,不止一个杨兴武。近年来,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越来越多乌镇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落户乌镇,平安·凤岐茶社联合孵化器便是其中一家。近年来,凤岐茶社联合孵化器通过构建各种大数据农业双创孵化平台来为产业生态提供公共服务,帮助入孵企业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系统、跨组织的协同创新,赋能乡村“新农人”。去年11月,乌镇“车溪农业”和凤岐茶社合作,在田间地头植入一套数字农业感知管理系统和食品可追溯系统,用数字记录农事过程,用数字传输产品信息,通过构建“一物一码”区块链追溯体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乌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产业对接会,不只是乌镇“新农人”的一次聚会,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思维的创新。站在“互联网+农业”风口,希望涉农企业家们以“一业一网”为契机,抱团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做大农业品牌,不断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陈亚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