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耕襄: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明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桐乡解放70周年。70年来,桐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菊乡儿女创造了无数傲人的成绩。
抚今追昔,难忘峥嵘岁月。从今天起,本报联合桐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设“铭记”栏目,挖掘为新中国成立光荣捐躯的桐乡人的故事,追忆他们的英雄行为;聆听从战争年代走来的桐乡老兵的经历,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
作者:范树立
池耕襄(1905-1928),男,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1905 年,出生于崇德县石湾镇下塘(今桐乡市石门镇)。他少年丧母,与继母及其子共同生活,性刚强而时感孤独。他小学毕业后,先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湖州海岛教会学堂,但都因为不满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而中途退学。
池耕襄爱好文学,经常阅读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和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等书刊,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初,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李恺良、陈丹池、魏莲初等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研讨时事。曾多次投稿嘉兴《秀水花》杂志,其中有一篇《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克》重点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引起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又自办《吟啸月刊》,因经费不敷,出版了三期后停刊。1925年秋,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文学系攻读。时北伐战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耕襄即离校投身革命斗争。
1926年秋,池耕襄加入国民党(左派),同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受上海党组织指派回浙江,经中共杭州地委调回家乡石湾镇,建立了桐乡境内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石湾党组织,发展当地进步青年陈丹池等加入共产党,并与外地回乡的中共党员张兰接上关系,三人组织关系编入中共嘉兴独立支部。
1927年初,池耕襄和陈丹池在中共嘉兴独立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崇德县第二区党部,池耕襄任常务委员,1927年2月,北伐军克复浙江,全省国民党组织由地下转为公开,池耕襄领导的第二区党部在当地民众中声望很高,在崇德、桐乡两地商业同会的推举下,他担任了石湾镇商会会长。提出“打倒地主资本家”的口号,号召民众起来革命,领导开展工农运动,迎接北伐军。推动了石湾地区的国民革命和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壮大,沉重地打击了本地封建主义和反革命右派势力。2 月,组织了新工会,建立农民协会,带领中共党员深入工农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活动。开展打土豪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土豪劣绅。影响所及,附近乡间的土豪劣绅闻风潜逃。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下令通缉池耕襄、陈丹池、张兰三人。池耕襄几经曲折,在上海找到党组织,被派到店员总工会从事地下活动。
时年8月,受党派遣赴苏北,在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10月,中共杭州支部工作指导委员会遭破坏,书记宋侃夫被捕,杭城内外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在杭州无法立足,迁往宁波。池耕襄受命返回浙江杭州,在对敌斗争处于紧张复杂的关头,受命重建中共杭州县委,并担任书记。11月,选定羊坝头赵衙弄 11 号作秘密联络机关,与陈丹池等人整顿恢复党组织,发展党员,相继建立了中共江干、拱墅两个区委,并组织飞行集会,张贴散发标语传单。按党组织部署,又去萧山县西兴农村发动农民,计划于次年 1 月举行农民武装暴动,促成杭城四郊农民大起义。
1927年12月10日,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遭国民党武装侦缉队破坏,陈丹池(化名郑桐)、周勖哉夫妇和池耕襄等人先后被捕,关押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池耕襄受尽酷刑,当得悉被国民党浙江省地方特刑庭判处死刑后,他在监狱墙上刻下了一首诗:“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明。钱塘潮不尽,吾辈岂无人。”用以表明共产党人革命必胜之信念和视死如归之决心。
1928年元旦,他在狱中写信给好友说:“每一个做社会解放运动者,牢狱之灾,是所难免,此次被捕,也可说是意料之中……我们虽不该崇拜死的伟大,但也不以死为悲哀,我愿有意识的死,不愿无意识的生。”
1928 年1月20日,池耕襄被秘密处死于杭州陆军监狱刑场,另有6名共产党员同时就义。池耕襄虽遍体鳞伤,临刑前犹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池耕襄牺牲时年仅23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