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
助力脱贫攻坚,看桐企展担当
阅读量:884 本文字数:3050中心记者 杨文婕
四川黑水与浙江桐乡,一个在高原之上,一个在大运河畔,两地虽相隔千里,情缘却深厚绵长。
日前,由浙江沃伦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浙川产业合作重大项目——阿坝州沃伦特牦牛绒加工项目,正式吹响了建设的号角。作为桐乡—黑水产业合作项目,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税收130余万元,“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百余人。项目的顺利开工,是桐乡、黑水两地不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具体实践,更是产业合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桐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结对帮扶工作的要求,先后与多地开展东西部扶贫和山海协作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山海协作取得实效。
山水同源,文化同根。在这场“希望”的接力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桐乡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围绕产业、就业等扶贫重点,创新扶贫方式,着力激活结对地区的“造血细胞”。
希望的种子正通过一场场“联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产业帮扶激活“源头活水”
浙江华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成都巴莫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现场。
“我们种植的辣椒成功销售出去了,贫困户有了不错的收入,真的感谢桐乡企业的帮助。”日前,黑水县扎窝乡罗尔坝村党支部书记克而基的朋友圈有了更新。
2018年,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到黑水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并成功与罗尔坝村结对,出资支持该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项目,以产业发展助力百姓脱贫。村里道路通了,农产品销出去了,村民的钱袋也鼓起来了,有了桐企的助力,罗尔坝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脱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华友钴业深谙这个道理。企业一直注重创新探索,在帮助当地脱贫、解决就业的同时,通过孕育新动能,不断提升扶贫地区的造血能力。
除了资助对口村的果蔬合作社之外,华友钴业下属子公司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还出资7000万元,在黑水县成立了黑水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为循环产业发展谋篇布局之余,更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通过产业帮扶,这些年华友钴业已累计带动黑水县近千人实现脱贫。数据背后,是深入践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诠释。
眼下,四川省成阿工业园内,由浙江华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成都巴莫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建设的年产5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明年可实现部分试生产。
作为黑水县招商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实现对黑水县的产业帮扶。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达33亿元,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8亿元,税收4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黑水”。
扶贫干部当起“带货郎”
挂职干部唐益锋(右一)与村民拉家常。
6月,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绿树翠竹摇曳,流水潺潺,民居依山而建。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悠闲的“慢生活”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里是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扶贫结对帮扶的联系村。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测试主管唐益锋就在这儿挂职第一书记。“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游客变多了,村民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这是一年来,唐益锋最深的感受。
2019年6月,按照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要求,唐益锋自告奋勇前往洪墩村挂职第一书记。“村里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不少贫困户年收入只有七八千元,一大家子都要靠着青壮年外出打工养活。”看到眼前的景象,唐益锋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唐益锋知道,必须立足当地资源,扶持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才能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第二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些年洪墩村依托自然优势,通过开办“慢村农庄”等形式不断拓展乡村旅游。
“能不能开辟旅游专线,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唐益锋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巨石的牵线下,桐乡各旅行社负责人通过现场考察,纷纷定制了桐乡—石台旅游线路。
一边是开发旅游线路,一边是引导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形式发展旅游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到一年,洪墩村的面貌发生了改变。农村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巨石做的还不止于此。“今天我要推荐的土特产是皖南土鸡和秋浦河咸鸭蛋,味道很鲜美……”最近,“第一书记”唐益锋客串起了推销员,在朋友圈兜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一个个新鲜的土鸡蛋、一瓶瓶营养的土蜂蜜、一罐罐新鲜的茶叶,正借企业之力,走向广阔的消费市场。
“如今,‘以购代捐’已成为企业扶贫的新潮流,每次组织农产品购买活动,员工们都特别积极。”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朱惠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巨石通过“以购代捐”的形式参与消费扶贫,金额已达25万元。“后续企业食堂还将组织定点采购,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他说。
就在今年4月,石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巨石帮扶的脚步并不会停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企业优势,积极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帮助结对村巩固脱贫成果,不断助推乡村振兴。”中国巨石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周省霖表示。
“车间”托起“致富梦”
桐昆集团员工在车间内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我来自云南文山,父母一辈子务农也没啥收入,前几年家中老房子翻新更是借了不少钱。桐昆给了我稳定的工作、很好的待遇,一个月收入有7000多元,今年已经把贷款还清了!”说这话的,是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通公司纺丝组长辜光亮。2012年,他进入桐昆集团工作。辜光亮在这里组建了家庭,还介绍妹妹来到企业工作,一家人都在桐昆集团实现了就业。
从“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从羡慕别人到被别人羡慕,一份工作给辜光亮这样的员工带来了太多改变。如今,这份“稳稳的幸福“在桐昆集团随处可见。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的工作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就是脱贫增收的希望。作为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桐昆集团紧跟国家战略布局,主动担当助力脱贫的重任,积极吸纳贫困地区人员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力脱贫不能单单停留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员工技能的培养提升也很关键。每年,桐昆集团都会定向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开展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等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集团园区联合厂区恒瑞三车间的员工周容正是众多受益者之一。经过培训,她努力学习,自考专科课程提升自己,从三班倒的加弹质检工成长为车间统计。“真的很感恩公司为我提供了工作、学习的机会,让我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她说。
大力搭建就业扶贫桥梁,帮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的,不仅仅有桐昆。早在2003年,巨石集团就已在四川成都青白江区投资兴业,建成了带动脱贫致富的就业基地。这些年,公司陆续吸纳了几十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员工,不断强化扶贫载体支撑。
“现在收入稳定了,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来自四川黑水的苏拉王青正是其中之一,通过定向招聘,他成为一名拉丝工。他告诉记者,现在每月税前收入超过5000元,这不仅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给全家人带了希望。
(本版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手记
同心谋发展,携手奔小康。在脱贫攻坚这项大课题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桐乡企业的拳拳之心。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他们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充分发挥资金、产业、人才、渠道等优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新业态,不断激活着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探索一种模式、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片百姓。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创新提升脱贫质量;他们立足主业,以愚公移山之志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他们既发展壮大了企业,又带动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桐企的故事精彩纷呈。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