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这是人才眼中的桐乡
——“十大创业创新人才”在桐乡创业创新的故事
中心记者 沈晓洲 通讯员 王俊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桐乡相继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桐乡创业创新,为梦想奋力进取。今天,让我们聚焦最新出炉的“十大创业创新人才”,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优秀人才的梦想温度,触摸桐乡这座城市的活力脉搏。
创业风景独好,引来群贤逐梦
严月根
学成归国,回乡创业……在严月根身上,除了颇具“国家级引才计划”专家的书卷气,更有敢拼敢闯的企业家色彩。
今年56岁的严月根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后曾留校任教6年,之后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等著名大型水处理公司任高级技术及管理职务,是污水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污水零排放领域的顶尖专家。2015年,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选择回乡二次创业,创办了浙江巨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回到家乡的“首秀”,严月根便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濮院纺织印染园区污水处理扩产、提标改造项目,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实力,本需要投资1.2亿元的污水处理工程,只用了3600万元就实现了扩容改造和提升。
“一招制胜”,巨能环境立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严月根的清水圆梦之路自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去年,巨能环境实现销售额1.36亿元。而今年,企业逆势上扬,仅上半年便实现销售额1.2亿元,预计全年将再创新高。
与严月根扎根热土回报家乡不同的是,在落户桐乡之前,浙江赫茨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鑫的人生轨迹,和桐乡几乎没有半点交集。
“之所以把公司从上海搬到桐乡,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完善的人才创业服务。”说起和桐乡的“缘分”,赵鑫至今激动不已,他说:“来桐乡的第一天就决定留下来创业。”2014年初春,一次偶然的机会,赵鑫来到桐乡。“当时和桐乡的人才部门交流后,工作人员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决定留下来。”赵鑫说,从萌生投资意向到正式决定落地创业,他只用了不到3个月。
对于“喝过洋墨水”的“海归”赵鑫来说,他的脑海里没有“办企业,政府来帮忙”这一理念。但在桐乡,他真实感受到了这份“礼遇”:厂房租金有减免优惠、企业注册有专人代办、企业招工有一站式平台、初创企业融资有多方渠道、人才配套环境不断优化……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他感受到桐乡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去年,赵鑫顺利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拿地,目前2.1万平方米的新厂房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项目进展顺利,企业正进入发展快车道。
让人才近悦远来、扎根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着实需要精细功夫。浙江净膜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勇对此也深有感触。
周勇是浙江大学博士,也是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一直从事反渗透、纳滤等膜材料开发和成膜机理的研究工作。这些年,周勇和他的公司一样,都有点低调。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自从落户以来,公司一直埋头搞研发。
去年,由周勇主持的高效、低阻、可清洗的PTFE膜及器件项目技术成果实现了大突破,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勇更是带领企业技术人员开发了高效低阻、适合口罩生产的覆膜材料。使用该材料制作的口罩,可以通过简单高温蒸煮、酒精喷洒消毒,反复使用10次以上,缓解了当时熔喷布“一布难求”的情况。
“2007年与桐乡结缘,2018年创办企业正式扎根桐乡。10多年来,我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到创业者的转变,这当中离不开桐乡政府给我的无微不至的支持。”周勇说,在企业创办过程中,桐乡的人才计划、项目计划等,都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帮助。在项目落地过程中,相关部门经常关心企业是否存在难题,并及时提供帮助。这座城市温柔以待人才的态度,让周勇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哪里干事创业的生态好,人才就往哪里去”。不只是传统产业活跃着人才创业的身影,近年来,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红利释放,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客来到桐乡这片创业创新热土上逐梦。凤岐茶社创始人,凤岐(桐乡乌镇)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傅骞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桐乡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一年后的10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前夕,傅骞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乌镇,从此便成了新乌镇人。
落户乌镇4年间,借助乌镇峰会效应,傅骞迅速把创业梦想照进了现实:凤岐茶社先后被评为嘉兴市、浙江省和国家级众创空间,以乌镇为中心孵出化了包括浙江华腾牧业、扬州抱朴自然、贵州贵澳农旅、山东鑫云农等在内的多家明星农业企业……目前凤岐茶社已在全国“三省一市”布局了13家众创空间和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有200多家企业入孵、2000多家企业入库。
谈及创业路,傅骞说,感谢地方政府宽容初创企业的氛围,感谢桐乡这块创业创新的土壤,“从结果来看,创业的收获远远高于预期!”
人才顺势而为,企业加速生长
元建国
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是创新主体。在各类人才中,有这么一个人才群体相当特殊,他们一头连着科技和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扎根民营经济,发挥着“最强大脑”的作用,为企业技术改革创新增添活力。
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这里集聚着一支20余人组成的科研团队。而这支队伍的核心人物,是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毅然归国的美籍华人元建国。
作为亲水胶体行业生物胶体和饮料应用领域全球闻名的技术权威,“国家级引才计划”人才,正是在元建国的带领下,攻克了困扰企业多年的结冷胶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结冷胶产品,目前已被国内多家知名乳业公司广泛应用于常温酸奶中。
2014年,元建国婉拒了众多大企业邀请,回到祖国、选择桐乡,担任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亲水胶体业务单元的创新总监。加入帝斯曼后,元建国带领团队一步步试验,成功研发了高酰基结冷胶,至2016年,这一产品进入“伊利”,如今“伊利”已成为帝斯曼中肯公司最大的客户。
近6年来,帝斯曼中肯的销售收入实现4倍增长。元建国却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政府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他说,若没有桐乡爱才、用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和愉快的工作环境,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会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直到退休。我有信心带着这家企业走在世界前列!”对此,元建国十分笃定。
在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老总以“百万年薪”请来“洋专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韩国专家高炯信。
“中国的锂电池行业发展非常快,又有丰富的钴镍资源,我的研究项目能在很短的周期内投入实际生产并看到成果,这是吸引我来到中国、留在华友钴业工作的主要原因。”高炯信说,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熟悉,从熟悉到挚爱,他渐渐融入桐乡,也爱上了这片热情的土地。桐乡人民的友好和热情,完善的人才配套设施,让高炯信身在异国他乡都有家的感觉。桐乡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引来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这样的故事同样也在巨石集团有限公司上演。在巨石集团,提起张志坚,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位醉心于玻璃纤维领域研发事业的专家。
这样的印象,源于围绕在张志坚身边的众多“标签”: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复旦大学理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作为巨石集团有限公司销售研发总监,张志坚精耕细作,承担起玻璃纤维产品研发,在浸润剂配方开发、配套工艺设计、复合材料应用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为企业发展抢得先机。
张志坚更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事业人”。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报国家专利80余项,已授权30项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顶级专家”的加持,让巨石集团成为全球玻纤领军企业底气十足。
在此次桐乡建设创新型县(市)暨科技人才大会上,评选出的桐乡市十大创业创新人才当中,现任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工装模具中心主任的钟耀权无疑是最具“草根”色彩的人才。1989年参加工作,从工人成长为我市首位浙江省“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在轰隆作响的车间里,钟耀权凭借一身过硬本领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中“长出”了美丽的枝丫。这些年来,钟耀权所在的班组承担起企业关键件和重要件的加工生产任务,实现了数十项技术革新,解决了数百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相继获得了1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组织和参与的24个项目曾获得省市级科学技术奖、浙江省科技成果奖,成为企业创新“火车头”。
“作为一名技能工人,我深深感受到这些年来,政府和公司为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能让我们展示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桐乡,每个人才都有出彩机会!”钟耀权说。
严月根、赵鑫、元建国、高炯信等人创业创新的故事,只是大批扎根桐乡的创业精英人才的缩影。他们集聚桐乡,带来了智力和项目,大大加速了与本土企业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他们也在奋力成就着自身,在这片热土上施展才能,开创着自己的精彩未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