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不下的手艺,舍不掉的情结
——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继明
中心记者 颜明芬 见习记者 王铭彦
穿过幽静的小巷,走进位于崇福镇竹行路6号的蓝茂丰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院子里的晾晒场。若是晴天,这些六七米高的晾布架上,便晒满了漂洗后的蓝印花布。另一边的蓝印花布展馆里,由蓝印花布制成的提包、窗帘、服装等各式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清明上河图》、《云中观音图》、孔孟画像等艺术工艺品陈列其间。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继明,在这里度过了41年的光阴。“手艺一旦学会了,会跟着你一辈子。”1979年,28岁的周继明还是一名印染工人,这一年,他与蓝印花布结下了不解之缘。41年过去了,平日习惯穿一身蓝印花布衫的他,依旧对蓝印花布的传承格外坚定:“作为桐乡人,传承蓝印花布是我的责任。”
1979年·印染“新人”
周继明出生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崇福,在他的记忆中,蓝印花布是当时常见的日用品。“小时候,我就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蓝印花布棉袄,家里床上挂的也是蓝印花布的蚊帐。”离家不远就有一家印染作坊,周继明清晰地记得,那些大伯大妈从染店里取出加工好的染布抖开又折起,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从小孩的围嘴、裹裙到大人的襟衫、头巾;从姑娘结婚时的陪嫁品如百子被、包裹到老人的足裙、长寿衫等,如此广泛的生活需求也带来了民间印染作坊生意的红火。到明清时期,桐乡当地形成了“凡有集镇必有染坊”的景象。
据《石门县志》记载,当时的崇德县设立了织染局,其中“染匠十九户”,可见,当时民间蓝印花布的生产状况十分兴盛。其中,开设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蓝茂丰”和“协大”最具规模。1956年,以“蓝茂丰”和“协大”为首的6家老字号作坊,合并成立“崇福印染合作小组”。后又几经更迭,在1979年底更名为“桐乡工艺印染厂”,也就是蓝茂丰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的前身。
也正是在这一年,周继明进入桐乡工艺印染厂工作,开始学习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初进厂,周继明首先学习的是拷花和裱糊纸板。“因为当时厂里主要做的是出口订单,而我是新手,刚开始只能加工当地农民拿来的土布。”尽管如此,他也从不怠慢,认真学习。
有一次,一名外商要求做一批大尺寸花纹的布,而厂里没有那么大的印版,这可让大家犯了难。怎么办?进厂才半年的周继明拍着胸脯站出来:“自己糊!”说干就干,他马上到临安买柿漆、棉纸,又到东阳学习糊版技术,没多久,他便和同事一起把特大型的纸印版做出来了。
因为这次出色的表现,不久后,厂里便派他去上海染丝厂学习染色技术。他白天在打样间学习,晚上回旅馆将白天所学整理成笔记,有不懂的,第二天向老师请教。就这样,他很快掌握了传统蓝印花布的印染要领和工艺。
1985年·工厂领头人
1985年底,周继明开始担任桐乡工艺印染厂厂长。说是厂长,其实他依旧和一线的工人一样,整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一起解决工艺中遇到的问题。有空时,他便约上设计人员去农村收集老的蓝印花布和各式各样的纹样图案;出差时,他会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外宾对于蓝印花布审美款式的需求。
当时,蓝印花布远销日本,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在一次旅日考察途中,他看到不论是大型百货商场,还是小的工艺品店,随处可见中国的蓝印花布产品。各种用蓝印花布制成的饰品、家居用品琳琅满目。他意识到,蓝印花布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商品,更是数千年来江南传统民间文化积淀的一个载体,独具魅力。
“弘扬传统技艺必须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从那时起,他便几十年如一日,带着全厂走上了将艺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路子。1998年和1999年,在周继明的大力推动下,桐乡蓝印花布艺术展先后在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展出。两次展会,率先打出了“桐乡蓝印花布”的地域性标志。
周继明还与员工们一起钻研了好几个月,做出线条细腻、层次繁复的《清明上河图》图案,制成了一幅幅雅致的艺术挂轴。该作品也在1999年获得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特别金奖。
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多年实践,精细印花、复色蓝印花等工艺的创新,让桐乡蓝印花布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新品”。
几乎每个到乌镇东栅游玩的游客,都在宏源泰染坊与随风飘舞的蓝白色花布合过影。事实上,乌镇东栅景区开发时,景区人员便邀请周继明参与了染坊初期的设计,这座“前店后作坊”的建筑极具特色,作为乌镇最早的几个景点之一,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大量游客的青睐。
那是2000年,周继明将厂名改为“桐乡蓝印花布厂”,并注册“蓝蓝牌”商标。同时,工厂独家申报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2001年,“桐乡蓝印花布”成为首届15个重点保护品种之一,此举也将蓝印花布定位为更高层次的工艺品。
2008年·非遗传承人
2008年,周继明成为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他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8年,他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这些荣誉,带给他的是更强的责任感。
“传统蓝印花布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就像一本厚厚的书,你必须读懂它。”周继明觉得,一定要把这项传统手工艺保护好,并传承下去。在他的案头,堆放着不同印花式样的蓝印花布——凤穿牡丹象征吉祥富贵、鱼和莲叶谐音“连年有余”、“鲤鱼跃龙门”寄托着老百姓及第高升的美好愿望……
多年来,他将收集到的蓝印花布分门别类地记录成册。透过这些材料,可以清晰看到桐乡蓝印花布的过去和现在,而付诸笔端的点点滴滴,更记录下周继明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和责任。这本《桐乡蓝印花布纹样集》也将在今年11月出版。
与蓝印花布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周继明深刻领会到,蓝印花布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它才有市场,才能生存发展。眼下,工厂大部分的产品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并通过网络进行宣传与销售。
“现在厂里的工人大多50岁以上,蓝印花布传统制作工艺的继承不容乐观。”周继明说。不过,随着整个社会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工人们也不再仅仅将制作蓝印花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带着保护与继承的心去投入。
从2011年起,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便把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特色文化与学校的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其活态传承之路。对于前来学习的老师和学生,周继明自然倾囊相授。
在这间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厂房,周继明工作了40余年,他看遍了数十年间桐乡蓝印花布的兴衰,也希望继续引领蓝印花布转型,走向更远的未来。谈到未来的计划,他说,最大的目标是将筹划了多年的“桐乡蓝印花布艺术馆”完成。
刻板、拷花、植物浸染、刮灰清洗……在染坊里,一道道工序仍在向世人诉说着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院子里,阳光下,一抹蓝色随风翻转飘动,其间夹杂的白色印花甚是好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继明沉浸在蓝白色的世界里,用纯手工的蓝印花布绘制着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晾晒场里蓝印花布随风飘扬。
周继明(左一)为国外采访团介绍蓝印花布印染过程。
周继明为孩子们展示蓝印花布技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