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吴越春秋
中心记者 颜明芬/整理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桐乡地处越国和吴国交界之地,素有“吴疆越界”之称。在桐乡范围内已发现多处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本期“文化寻宝”栏目,一起来寻找吴越春秋的历史印记,感受风雅桐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吴越疆界
“春秋时吴越争霸,两国以此接壤,越勾践垒石为门,以为屏障,吴亦筑城于此地……”天长日久,人们以石门为界,临水而居,吴侬软语洋溢在里弄坊间,石夷门、垒石弄、石门镇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垒石弄位于石门镇中部古运河的转弯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就存于此,《大清一统志》记载道:“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
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石门故垒”在清代被列为“桐溪八景”之一,邑人陈润《石门故垒》诗云:“古塞千年尚有基,断横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似吴兵百战时。”
到了现代,亦有风雅之士在垒石弄南首、运河岸边、竖起一碑,上书:“古吴越疆界”,作为追溯石门历史源头的一个标志。
范蠡湖
屠甸是桐乡有关西施故事流传最为集中的地方,李园、汏脚湾、范蠡湖等处都与西施有关,其中最为著名的地方当属范蠡湖。
有传,范蠡与西施经过此地,看到3条河流交汇,水面开阔、水流缓慢、鱼虾成群……心动不已,当即就决定住下来。
然而,2000多年过去,昔日的沧海已成桑田,如今的范蠡湖,只是一个约50亩广的小漾潭,四周皆是人家、田地,宛若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
从屠甸镇红星村村委会到范蠡湖,已经不必再穿越蜿蜒的桑树林小路,新筑的水泥路平坦易行,转眼间,范蠡湖就到了。
湖面清澈如镜,湖中有一湖心亭,三条河流交叉汇在一起,水面开阔,岸边四周树木丰茂,一幅独特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女儿桥
散布在濮院老街、旧弄、河网间的一座座古桥,展现出濮院的独特韵味。
在镇区的南部,就有这样一座年代久远,但保存依然完好的单孔石拱古桥,称作女儿桥。沿着万兴老街向东走到尽头,女儿桥就静静地卧在河上。
桥上并未刻有任何字样。倒是河岸边,省级和市级的文物保护石碑,指明了古桥的名字,印证着古桥的身份。
据《濮院镇志》记载,女儿桥又名娜儿桥、语儿桥。古为吴越分界处,跨南市河,南、北苏浜之间。
至于女儿桥的来历,说法不止一种。话说当时的大户濮氏要嫁女儿到河东边,为了方便往来,濮氏在河上建了这座桥,故称娜儿桥。
另有传说称,勾践入吴,夫人道产女儿于亭,所以称之为女儿亭,亭傍桥故称女儿桥。今亭已废,桥尚存。
(受访单位供图)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