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4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04月14日

孔另境:霜重色愈浓

阅读量:2901    本文字数:2356

中心见习记者 肖芳

孔另境纪念馆。受访单位供图

霜打雪压染就苍苍银发,风狂雨暴炼成嶙嶙傲骨,这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活动家孔另境一生的写照。

1922年,18岁的孔另境满怀壮志,从桐乡乌镇来到上海。在这里,他从一名追求进步思想的大学生成长为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他一生多次入狱,受尽折磨,但他的革命意志坚如磐石,从未动摇。

1949年5月26日,看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踏着铿锵的步伐进入上海,孔另境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大笔挥就《迎接人民解放军》:“我们是大地的主人,我们是人民中国的主人!”

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04年,孔另境出生于桐乡乌镇的一个大户人家,是家中的长子长孙。

与那个时代的其他进步青年一样,青年时期的孔另境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安于做一个时代的旁观者。

1922年,在姐夫茅盾和姐姐孔德沚的帮助下,孔另境进入上海大学读书。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的上海大学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学校,由瞿秋白、陈望道、茅盾等人承担校政工作。孔另境如饥似渴学习新知识,结交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

1925年,孔另境在茅盾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上海大学是策源地。孔另境和茅盾、杨之华等人上街抗议。当时,在南京路发放传单的孔另境不幸被捕,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入狱,两周后获释。

五卅运动深深影响了孔另境,他永远无法忘记学生们的英勇身姿,无法忘记第一个牺牲在闸捕房门口的同学何秉彝……这次入狱,不仅没有令孔另境退缩,反而彻底点燃了他的革命热情。

孔另境。

孔另境的毕业证书。

孔另境女儿孔海珠女士受访现场。

(受访者供图)

1926年,孔另境跟随茅盾来到广州。在国民党宣传部,毛泽东担任代理部长,茅盾担任秘书,孔另境任干事,三人在一间办公室工作了半年多。毛泽东宏阔的革命视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令他印象深刻、受益颇深。大革命失败后,孔另境参与了北伐,后又辗转杭州,担任中共杭州县委宣传部秘书,实际任务是和宣传部长并且是同乡的池耕襄一起发动秘密暴动。不幸的是,行动失败,池耕襄等人被捕。那一次,中共杭县的核心人物几乎同时遇难,唯有孔另境幸运躲过抓捕。

池耕襄等人被捕后约一两个月,一日,孔另境坐人力车外出,经过湖滨路时,突然看见七八具白木棺由工人抬出。

白木棺由远及近,每一具上都黏着白纸。“共匪张秋人”“共匪池菊庄(即池耕襄)”“共匪沈资田”……分明就是自己曾朝夕相处的同事啊!孔另境如遭雷击,几乎从车子上跌落。直到车夫反复提醒其下车,他方如梦初醒。曾经的战友,已躺在薄薄的棺材里,每每念及,孔另境总是泪如雨下。

“但孔另境并没有退缩。” 党史研究者章建明说,孔另境一直保存着池耕襄的一截断指,一是出于敬佩,二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哪怕是为此付出生命。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共产党员的行动须更加隐蔽。1929年,孔另境先后来到天津南开中学、河北女子师范学校教书,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

1932年,孔另境按组织要求担任党报编辑,传递苏联寄来的印刷品。这年初夏,他再次被逮捕。历经波折,在鲁迅等人的倾力帮助下,孔另境终于在这年冬天出狱并回到上海。

“父亲非常崇拜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帮他出狱,事后只字不提辛苦,父亲更敬重先生了。”孔另境的女儿孔海珠回忆道。

一个不屈的革命战士

“人是感情的动物,也是理智的动物。因为有感情,所以不能忘记过去;因为有理智,所以认识现实和理想将来。”——这是孔另境信奉一生的至理名言。只要革命需要他,他总是奋不顾身地投入,为的就是早日实现中国的理想将来。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大陆新村,茅盾与鲁迅为邻,两位文学巨匠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孔另境则协助茅盾从事起草手稿等工作,同时开始创作大量的散文和杂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的成立,一批热心革命人士团结在一起并接办了华华中学,在校内开办伤兵医院、表演抗日宣传话剧等,号召更多人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孔另境是主要组织者之一。

当时,孔另境还不顾危险,经常发表一些抵抗反动势力的时评文章,还出版了《大时代文艺丛书》宣传抗战。这套进步文艺丛书引起了反动势力的警惕。为了进一步宣传抗敌精神,团结在沪文化人士,孔另境主导创办了华光专科戏剧学校。由于学校演出的抗日话剧极具感染力,反动势力很快对学校进行了镇压,最后学校迫于压力停止办学。

孔海珠说,父亲是一个胆大率真的人。正因为天性如此,孔另境总是将自身安危抛到一边,忘我地进行革命斗争,尽管已有两次入狱经历,但他的革命意志愈加笃定,不为外部环境所动摇。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孔另境带着家人投奔苏北新四军。后来,孔另境返回上海,主编了《剧本丛刊》,收录的剧本大多是激发民族正气及讽刺日伪政府的作品。

由于《剧本丛刊》宣传爱国抗敌精神,1945年5月,孔另境被日本宪兵逮捕。孔另境曾向孔海珠诉说了这一次极其惨痛的入狱经历,“摔背包”、坐“老虎凳”,还有“往鼻子里灌水,等到肚子涨了以后就踩腹部,直到关押者几次昏厥大口吐血为止”……日本人对他用尽酷刑。直到日本投降后,孔另境得以释放出狱,却留下了终身的疾痛。

“他们用牢笼来束缚了我的身子,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动摇我这仇恨的心情。”一年后,回忆起这段残酷的监狱生活,孔另境的语气仍然铿镪顿挫。

乱云飞渡仍从容,初心不改本色显。“孔另境先生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越是坎坷的经历,越是艰苦的环境,他的斗志越昂扬,他越是不屈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士杰也是乌镇人,说起这位革命先辈,他充满了景仰之情。

1972年9月18日,孔另境与世长辞,终年68岁。

2007年,坐落于乌镇西栅景区的孔另境纪念馆开馆。这栋江南风格的建筑被山石、翠树、秀水环绕,展陈了孔另境生前的物品、编著的书籍、珍贵的照片等。无数后来者来此参观、瞻仰孔另境的遗风,了解中国一代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刚正不屈的坎坷历程,并以他为灯塔照亮前进的道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