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6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风雅周刊·党史
2021年06月18日

与7000年文明对话,领略“江南文化之源”

看见·罗家角遗址

明天起,罗家角遗址展示馆对外开放

阅读量:6331    本文字数:2025

中心记者 颜明芬/文 沈泽瓴/摄

骨哨。

兽面纹陶支座。

罗家角遗址展示馆内的陈列。

罗家角遗址内。

罗家角遗址展示馆内的陈列。

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市博物馆供图)

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

运河之畔,梧桐之乡。桐乡之风,从远古文明的源头悠悠吹来,罗家角先民的船桨,撩起7000年前浑厚的水声,运河畔的一株水稻,开启农耕先风……

罗家角遗址发现于1956年,位于石门镇颜井桥村罗家角组,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早期的古文化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12年开始,桐乡启动了遗址保护设施建设。2018年,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而作为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天起,罗家角遗址展示馆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遗址·发现

要说罗家角遗址的历史价值,首先要了解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杭嘉湖平原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一支古文化,因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得名。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马家浜文化又被称为“江南文化之源”。

在桐乡这方土地上,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交相辉映、绵延不绝。迄今在桐乡境内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共有5处,分别是石门的罗家角遗址、乌镇的谭家湾遗址、屠甸的吴家墙门遗址、崇福的新桥遗址、濮院的张家埭遗址。其中,罗家角遗址距今7000多年,可谓桐乡文明之滥觞。

1956年,罗家角当地农民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了大批兽骨、陶片和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浙江省文物部门获悉后即派员调查,根据所采集的标本确认,这是一处马家浜文化类型的遗址。1963年,罗家角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浙江省文物部门对罗家角遗址进行科学挖掘。在1338平方米发掘范围内,清理灰坑53个,发现小件编号器物794件,陶片5万余片,兽骨2000多斤,还有稻谷等植物遗存和一批带有榫卯痕迹的建筑木构件。

罗家角遗址总面积127125平方米,遗址外围河流环抱,主体部分是江南传统桑基圩田地形,四周是岗地、遍植桑树,中部有两块较大面积的低田,由于泥土中包含了大量动植物等有机质遗存,所以土色显得黝黑,土壤呈砂性。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留存

众所周知,栽培水稻是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便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在这里留下的厚重注脚。稻谷主要出土于第三、四文化层,已全部炭化变成黑色,经中科院考古所采用碳14测定,距今已有7040±150年,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栽培水稻最早的年限。

罗家角遗址稻谷的出土,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198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日本东亚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团一行11人到罗家角遗址考察。代表团专家一致认为罗家角遗址发掘出土的稻谷,证明中国的长江流域是日本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

罗家角先民的“住”也是考古史上的一大亮点。在遗址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了一批加工方正的带榫卯痕迹的木质建筑构件。这批木构件制作十分巧妙,不少已有重复加工、重复使用的痕迹,不仅证明了罗家角时期建筑物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木构建筑物的营建水平。

此外,在罗家角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先民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兽面纹陶支座、腰沿釜、带刻纹装饰的骨哨,还是形象逼真的泥塑猪、鸟、鳖及人像,这些生活用品、装饰品中,都融入了先民的艺术构思,富有艺术价值。

遗址·公园

7000多年前的罗家角,穿越漫漫历史长河,在此定格。如今的罗家角遗址,静静掩映在桑林稻田下,而保护遗址、研究历史、传承文明,依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

从2012年开始,桐乡根据《罗家角遗址保护规划》,启动了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完善道路铺陈、提升景观绿化、做好标识标牌……多年来,通过加强对考古遗址本体的保护及环境整治,罗家角遗址的保护性设施得到完善,遗址整体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遗址相关展示利用工作得到进一步拓展。

2018年,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20公顷,前有罗家角传统历史村落,背倚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是以罗家角遗址为载体,展现马家浜文化内涵和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考古遗址公园。

作为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罗家角遗址展示馆共分两层,以水乡泽国、火耕水耨、构木为巢、纺线织布、烧土成器等为展示内容,基本陈列以器物展示为主,并结合图文和多媒体,同时通过场景还原再现了罗家角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每一处遗址,都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桐乡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利于加强我市重要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处理遗址考古、保护、研究、展示、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文明记忆得以更好地延续。“通过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形成社会公众可进入、可游赏、可解读的公共空间,使其成为展示‘风雅桐乡’悠久历史文化的新坐标、文旅融合的新窗口,成为传承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让文化遗址真正‘活’起来。”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