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3年11月20日

茅盾故居的两棵树有了新模样

全国首棵“名人文化数字树”落地桐乡

阅读量:791 本文字数:1074

茅盾长孙沈韦宁观看“茅盾的文化数字树”。

本报讯(记者 孙溟苑/文 孙一聪/摄)初冬的早晨,空气中已略带一丝寒意。茅盾故居内,一棵棕榈树、一丛南天竹,高高跃出院墙,依旧绿意浓浓。这是1934年,茅盾先生亲自种下的两棵树。

穿越近百年的光阴,11月18日上午,茅盾长孙沈韦宁来到茅盾纪念馆,看着馆内刚刚上新的数字化展陈——“茅盾的文化数字树”,他感慨万千。

这是全国首个基于AIGC和大数据打造的名人文化数字树,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在我市的创新性实践。画面中,一棵颇具意象化的参天大树四周围绕着三个“光环”,分别对应了茅盾的早年、中年及晚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而每个光环上又布满了许多个小小的“光圈”,用手指点开,里面清晰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有关茅盾的事件介绍、朋友圈以及一些延伸的数据洞见。

点开“以小见大”光标,页面则瞬间转化为“三棵小树”,分别为子夜之树、笔名之树、赓续之树,同样记录了茅盾的作品《子夜》、125个笔名以及关于他家风家训、革命精神传承的故事。

“以树为原型,是因为茅盾曾写过《白杨礼赞》,以及早年间他在故居种下了两棵树,棕榈和南天竹……”展厅内,茅盾纪念馆负责人庄玉萍认真地介绍着“人生之树”的由来。沈韦宁一边听,一边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内容,偶尔,有人问起时,他会简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实,爷爷的这段人生,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太小了。在我印象里,我爷爷就是一个慈祥可爱的老头。”沈韦宁说,这棵树,让爷爷茅盾的人生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他觉得很好、很新颖。

轻声交流间,不少游客闻声而来,看着光影变幻的“茅盾的文化数字树”,人们或感叹或兴奋。而原本靠近屏幕的沈韦宁则默默退到了后方,听着人们口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爷爷茅盾,笑意未曾消散。

数字化展陈——“茅盾的文化数字树”的打造,是桐乡市茅盾纪念馆(立志书院)展陈提升及维护项目中的重点之一。“这是全国首棵文化名人之树,相较于传统的静态呈现,动态的方式,能大大弥补展陈空间不足带来的遗憾,让茅盾的一生,得到全方位的呈现,大家也能够更加便捷、直观地了解茅盾。”庄玉萍介绍道,接下来,他们还会将茅盾的作品上传到“茅盾的文化数字树”上,让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茅盾的作品和故事带回家。

“茅盾的文化数字树”基于约1500万字茅盾相关语料进行挖掘整理,覆盖近万条茅盾实体、关系数据,依托数字化手段,挖掘茅盾不同侧面的文化内涵,用数据讲好茅盾故事。

除了数字化展陈外,接下来,茅盾纪念馆图文展陈也将重新布局,而原先馆内的部分区域也将改造成“茅盾书屋”,专门用于放置茅盾后人捐赠的书籍。11月20日起,茅盾纪念馆将进行闭馆改造,预计将于春节前重新开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