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凤凰家
2024年02月23日

集市烟火气

阅读量:532 本文字数:2096

郁震宏

老底子的桐乡,除了县城(崇福、梧桐)以及乌镇、濮院、石门、洲泉这些大镇,乡间的集市,数量不少,地段也都挑得好,真佩服第一个在此开店的人。比如亭桥、骑塘、留良、虎啸、高桥,都在沙渚塘边。炉头、陈庄,都贴着金牛塘。方圆四五里,都会有一个集市,每一个集市,都是这一带的“诗和远方”,一早开市,烟火,闹猛,一碗馄饨,一只油墩,一个百子炮,一本小花书,可以叫人回味一辈子。

水运、步行时代,河就是路,人家沿水而居,集市也应运而生,我小时候,到街上,走路;还粮,摇船去。一个集市,就是一个信息中心,老人家,起早,茶馆店里,灵市面,交换各自村坊的新闻,买个老油条,回来给孙子,顺便到小店里,传达一下另外村坊的新闻,凤仙娘娘最喜欢听,尤其喜欢听人家吵相骂、吃官司、枪毙,开心,笑。那时候,每一个村坊,都有一个小店。几十个村坊,都需一个集市。

乡间人家,没有什么大事,买东西,到小店里,到小街上,尽够,不大会去县城。办酒水,小集市上买不齐货色了,才会到大镇,或者县城里去,甚至到杭州。生了毛病,最多到小街上的医院里看,小医院里,都有一个出名的郎中,可能叫“小辫子”,可能叫“丰医师”,可能叫“褚医师”。生病到杭州,等于看不好,死毛病。凤仙娘娘的阿嫂,杭州住院,她不肯买东西去看望,说:“梦空难为铜钿!”

有的集市,辐射范围不大,辐射范围,桐乡土话叫“乡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东部的斗门、单桥、妙智,南部的肇昌桥,中部的徐家庙、路家园、龙王庙,西部的章桥头、马鸣等等,都曾经繁华,有的甚至现在也还是烟火人间。据徐国强先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新生工作,灵安过去,到妙智摆渡,妙智靠运河塘,还是一只不小的码头,有两个大粮仓,比新生大,只是现在已经没有集市痕迹了。

有的集市,曾经做过乡镇,比如义马、永秀、虎啸、上市、骑塘、留良、晚村、羔羊、亭桥、新生、民兴、安兴、史桥、芝村、南日等等,能报全这些名字的,大概都已经是中年人了,尤其青石的皮鞋,几十年前名气大,几乎跟濮院羊毛衫齐名。

这些乡镇,我年轻时候都还在,规模也都相差不大,有卫生院,有供销社,有寺庙,有街上人,有新华书店,有中心小学,有初中,有理发店,理发店里有齐整女人家。每一个街上,还会有一个特别出名的“毒头”,或者叫“庆玉”,或者叫“阿紫”,或者叫“张毛毛”,都比乡长的名气大。

那些曾经的乡镇,现在取消了,都成了“村”,但习惯思维一下子改不过来,比如我到炉头街上,还叫炉头,不习惯叫“乌镇”,尽管炉头已经并入了乌镇。到义马,到永秀,到青石,到灵安,都一样,老叫法。这种习惯,我们这一代人大概很难改变了。

这些集市,尽管都做过乡镇,但在地方上,都有自己的叫法,比如永秀街上,我小时候叫“大鱼桥”,塘北人一半都叫“洞桥”。钱林,叫高家湾。民合,叫董家桥。新生,叫南北圣。民兴,叫碓坊桥。骑塘,叫星石桥。虎啸,叫景卫庙。安兴,叫同善堂。总之,以“桥”命名的集市,最为常见,有的集市,当地人干脆直接叫“桥头”。小桥流水人家,桐乡可谓是一个典型。“桥头”虽小,却都有自己的美食,比如炉头街上的羊肉面,我吃过几次,觉得比城里的好,价钿也便宜一些。还有义马的馄饨,尽管县城里也有开,但总不如义马街上的地道,我有次五点半过去吃,要排队了。

小乡镇合并成了大镇、街道,曾经的那些集市,也逐渐起了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翔厚,前几年去,老街格局还在,但基本没有什么店了,买包香烟也难,只有那棵大树,还在,越显得孤独冷清,不禁想起南日街上的那棵香樟,虽然已经死了,但街面倒还闹猛。永秀、义马我去的多,相比我小时候,也冷清了一些,不过店面仍旧不少,生意从早到夜,不过总以年纪大的为主,还有就是“开头人”,所以现在桐乡的好多小集市,开始流行说普通话,土话不一定能通行了,我母亲在大麻街上摆摊卖菜,一口大麻普通话。至于本地的年轻人,一般都不在小集市上消费了,一脚油门,去桐乡,去临平,去杭州。

从历史来看,古市的消失,是正常的,最典型的便是皂林,宋元时候的大镇,清代时候完全消失。再如我的家乡湘洋里,五六十年前也是一个小集市,现在完全农村景象。但新兴的集市,也在出现,比如崇福镇最西面的民利村,有一个“庙桥头”,这几年,非常闹猛,有药店,有菜市场,有饭店、面店,夜宵做到凌晨,菜烧的极好。据陈世昌先生说,民利村正在编撰村志,这个新起的小集市,应该是村志里的一大特色。

说到书,炉头有幸,很早就进入知名作家的视野,十几年前,老友邹汉明先生就写了《炉头三记》,这是一本微观史研究的好书。炉头西北的民合村,从前也是一个乡,我的朋友沈林洁写有《民合村史》,挖掘得特别细,细到骨头里。期待更多的村,尤其是那些曾经的集市,都能逐渐进入作家的笔下,想起一句名言: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

江南水乡,每个人的童年镜像,都会有一个水边的小集市,或者叫“同善堂”,或者叫“羔羊”,或者叫“八泉”,或者叫“百桃”,她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大到无法遗忘。乡愁的一半,往往来自身边的某个小集市,想起她,就如冬夜里的一场快雪,一顿小酌。

○郁震宏 桐乡大麻人,曾在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任编辑,现为《大麻镇志》主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