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害了,濮院小学
记者 朱方红
“桐乡人的学校”系列,唤起了许多人对母校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这所已经有15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校。
这是一部学校发展史。
据资料记载,翔云小学,其前身可以追溯至创办于1870年的翔云书院。
到了1902年,致力于桑梓文化教育事业的夏辛铭等人,筹款择翔云书院原址、借翔云书院教室和操场创办“秀桐公立濮镇两等小学堂”,当时学生仅有7人。
之后,学校数次改名,濮院镇完全小学、濮院公社中心小学、濮院镇中心小学都是这所百年老校的“曾用名”。直到2014年,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建立,原翔云校区与永乐校区合并建立“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
“大小王老师”
年少时都曾在这里求学
1984年学校女篮队员获奖合影。
在翔云小学,有2名老师都叫王晓娟。为了区分,大家习惯称呼她们“大王老师”和“小王老师”。
大王老师上小学时,还是上世纪70年代。那时,她的小学叫濮院镇完全小学,学校的地址在观前街,就在翔云观的隔壁,现在这里已经是濮院时尚古镇了。那时的办学条件和现在不能比,在她的记忆里,教学楼还是平房,但读书的快乐却是相同的。
“我们数学老师俞老师的教学理念很先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大王老师记忆里,俞老师当时教两个班,统筹两个班学生,给成绩较弱的学生额外“开小灶”,给成绩好的学习做些拓展,拔高长处。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大王老师说起这位数学老师依旧印象深刻,感叹自己遇到了一名好老师。
小王老师是1984年上的小学,那会儿,她的班主任是一名幽默风趣的男老师,每次看到班里的孩子,他总会将手高高举起,以成年人之间的方式和孩子们打招呼,这让班里的孩子们乐得不行。
五年级时,这位男老师看到小王老师写的字十分潦草,就夸她是“自创字体”。一开始,她不明白老师的用意,后来才发现,这是老师在温柔地提醒她,写字要认真。
小王老师回忆说,小时候她的数学成绩不错,有一次为了显摆,她飞快答完考卷,还第一个交了卷,当时很骄傲。可是卷子发下来,自己才考了70多分,还被老师教育了,为此她还哭了。
那时,学校不设学生食堂,孩子们都回家吃饭。到了中午,同学们都回家了,她因为哭得眼睛肿了,不敢回家,于是去镇上逛了一圈,待眼睛消肿后才回家吃饭,居然老爸也没发现……“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小王老师笑着说。
大小王老师先后从这所学校毕业,又不约而同回到这所学校,成为人民教师。再回首,那些满架的紫藤花、生机勃勃的蔷薇、又大又香的蜡梅……这也是她们对老学校的最初记忆。
小时候尝过的美味
是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2006届毕业生合影。
濮院镇小首届文化艺术节现场。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及受访学校提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网友“臻”也在这里上小学。走路上学,是她和同学们的共同记忆。每天早晨,她从家里出发,一路经过幼儿园、桐乡三中,再到濮院小学,周边是各种小卖铺、早餐店,人来人往,带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当时濮院不大,但这一路的美食却多得很。”
那时,周边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老木门,岁月感无处不在。老房子里的奶奶会自制一种橘子汽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调制好一杯杯汽水,放在家门口的长条凳上出售。
“卖完了,她再做,生意也不错……”现在回想,“臻”发现橘子汽水的味道其实很淡,但就是这淡淡的味道,是她童年的快乐源泉。
这条街上,可以吃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早餐店的馄饨,小小一碗,暖暖的,填饱了肚子,也解了馋;小学与三中之间,有一家卖豆腐干的店铺,一串串豆腐干放在大锅里煮,待豆腐干与汤汁完美融入,抹上店家自制的甜酱,口口丝滑,回味无穷。
“我都忘了一天的零花钱有多少,只感觉那时候的1元钱很耐用,可以买许多好吃的。”再回首,已经过去30多年,“臻”的女儿都快小学毕业了。
有时候,幸福并非来自结果,过程才是幸福所在。小时候那种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如今连回忆,都觉得很快乐。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