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理论
2024年10月23日

提升农村治理韧性的屠甸实践与启示

阅读量:263 本文字数:2928

桐乡市委党校 蒋沅嫄 严海宇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农村治理既是当前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其中的薄弱环节。面对农村村落形态集聚变迁、人口周期性流动等“脆弱性隐忧”,以及基层群众诉求多元与农村治理力量有限等“现实性矛盾”,如何有效提升基层治理韧性,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代课题。近期,桐乡市委党校课题组以屠甸镇农村网格治理实践为例,总结其构筑“制度-组织-技术”三维运行框架的做法经验,从而为桐乡韧性治理县域试点提供思路借鉴。

一、提升农村治理韧性的屠甸探索

(一)调适制度韧性,为治理力量有序下沉奠定基石

一是激发村民自治热情。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针对网格内征地拆迁、工程项目等大事要事,由网格长牵头、村民自发召开“百姓议事会”,依托“网格工作室”等网格服务阵地,共同协商网格事务,实现“百姓事百姓议”。如荣星村已累计召开“网格户主会”23场次,收集问题建议29个,办结率达100%。

二是筑牢乡村法治基础。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由法律服务团成员、人民调解员、老党员、老干部、“红娘舅”等组成的“评审团”,持续擦亮“板凳法庭”法治IP,对村民矛盾纠纷进行前端化解。

三是重构德治熟人社会。健全“德治物化”机制,制定《屠甸镇“三治积分”管理办法》,推行“积分+物品兑换”、“积分+服务兑换”等多元激励模式,建立“三治积分”兑换超市8个。如首创“三治信农贷”,以村民信誉评价为载体,以“好家风好口碑”为抵押物,自推行以来已授信农户13.18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60亿元,进一步助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二)重视组织韧性,为治理主体协同参与搭建载体

一是重塑网格形态,构建纵横交错的网格组织体系。屠甸镇充分听取村党组织意见,围绕村情村况、村民诉求、权益分配等方面,逐村逐组开展“红黄绿”三色风险评估,坚持“一村民小组一网格”,最终村民小组由275个撤并为188个;重设网格195个,其中依托村民小组设立网格188个、新村集聚点单设网格7个。如海星村从36个村民小组撤并为13个,实现网格与村民小组深度融合。此外,在重塑网格形态的基础上,屠甸镇将204名镇村干部全部编组入网格,形成“包联村干部—网格长—网格员”三级负责机制,初步建构起了依托于村级党组织、村民小组的网格组织体系,为后续组织间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载体。

二是活用组织资源,打造交叉参与的网格自治阵地。一方面,党委带头,走访服务共参与。由村党委(党总支)牵头开设网格便民服务集市,创新探索“网格社会救助”模式,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落实网格民情自处置机制,对村民反映的情况,由“网格员—网格长—包联村干部”逐级协调解决,若村级不能解决的则报镇党委政府处置,现已收集问题230余个,办结率98.3%。另一方面,服务中心,各类组织齐上阵。以“一约两会三团”为桥梁,充分将网格治理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落实网格全链管理,实行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双向测评”,设立“网格红黑榜”,公开晾晒网格考核结果,开展“最美网格长”“星级网格员”评选,落实网格工作经费保障,让网格成为村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单元。

(三)发展技术韧性,为治理空间有效拓展提供支撑

一是构建“网格化管理+数字化支撑”的治理平台。屠甸镇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模式,借助与“基层治理四平台”之间的双向流转,将数字化导入网格建设,推动了数字网与治理网“双网融合”。同时,依托611名网格员的“网格大走访”,进一步完善网格可视化信息,实现了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一图感知、一图通管。此外,为实现线上实时对接,屠甸镇195个网格均建立网格微信工作群,实现“线上报事、一键通达”。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柔性化治理术。在行政性治理之外,屠甸镇运用情感、道德以及文化熏陶等方式,实现了柔性治理术的有效嵌入。如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屠甸镇投入280余万元对网格常住居民进行数字建档,实行“一户一档案、一投一积分”的数字化管理。同时,建立“网格卫生哨兵”制度,定时组成网格联合排查队,采取入户宣传劝导、定期督查整改、智能积分兑换等多样化治理术,实现了网格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整体水平的跃升。

二、深入推进我市韧性治理县域试点的启示与思考

韧性治理是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多元技术集成配合以及全局性、系统性思维为核心,突破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管理模式“脆弱性隐忧”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基于“制度-组织-技术”三重韧性的联结交互,能够有效激发基层自治内驱力,保障农村社会的长期内核稳定,最终达成韧性治理的效果。

T镇深化党建引领农村网格治理试点的运行框架

一是依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法宝的多维契合,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实现制度韧性。一方面,强化“国家-社会”权力的双向互嵌,完善制度化合作空间。在正式制度“下乡”时,要明确职责边界,在不改变制度原意的基础上,尊重农村社会的原生秩序和农民主体的自主自愿,适当弱化自身行政权,主动对农村自治主体适当赋权,确保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延伸。另一方面,加强非正式制度的制度化。推广“三治融合+”模式,寻求村规民约、伦理道德等乡土规则与现代公共规则、法治规则的衔接点,实现非正式制度的制度化吸纳,形成更具包容性和适用性的复合规则,强化制度韧性。

二是构建党组织领导下“一核多元”的网格组织体系,抓实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组织联盟,实现组织韧性。农村治理场域是多元治理主体的聚合,要以村级党组织为枢纽实行组织功能嵌入,塑造一个托生于“网格”的全覆盖组织体系,通过利益具象化,在多元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以及广大群众间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联结通道。一方面,借助党建服务增值化增强利益紧密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通过微治理等形式,聚焦村民生活中的微需求、微事务和微问题,依托“民情服务卡”“红色代办直通车”“网格便民服务集市”等各类党建服务载体和机制,实现农村治理诉求的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借助社会组织专业化明晰利益相关性。要充分培育和发展壮大与农村韧性治理相契合的专业化组织,如文化保护、生态环保、法律援助、公益服务、农业技术等组织,并通过人员培训、资金帮扶、政策引导、法治保障等多渠道、多手段提供治理支持,促使多元组织承担建言献策、投资创业、技术推广、志愿服务、舆论监督等社会责任,缓解基层政府压力。

三是采用“网格化管理+数字化支撑”的治理模式,并深度融合“刚柔并济”的治理术,实现技术韧性。一方面,以网格化管理拓展治理空间。做实“网格大走访”,成立由“包联村干部、网格长、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村民”等联合组成的网格哨兵队伍,进一步发挥网格源头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解、风险预警报告、服务群众需求等功能,让国家总体行政性治理在基层治理场景中实现“软着陆”。另一方面,以数字化场景消解信息梗阻。借助微信群、“百事服务码”便民小程序、“民声一键办”等信息化治理技术和平台,有效解决村民普遍性“缺场”的难题,破除农村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壁垒,提升民众运用数字化场景的能力与热情,推动农村治理向精细化、数字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