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悦读
2025年06月10日

农耕生产

阅读量:77 本文字数:4807

乐忆英

农耕民俗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农业生产是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农耕民俗具有社会功能,具体包括指导功能、教化功能、调节功能和团结功能等。

农耕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运河的开挖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客观上改变了农业水资源和区域水环境,对运河沿岸土壤、植被、农业生产结构乃至农民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桐乡位于杭嘉湖的中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很适宜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据资料显示,早在七千年前,桐乡地区就种植水稻了。至宋代,桐乡的粮食生产占有绝对优势,《桐乡县志》(1996年11月版)第八编《农业》载:“北宋,已盛产稻米,并远销数州。南宋,农桑日盛。……水田、旱地农作物种类渐增,并逐步发展为‘百花地面’。”

古代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环境,体现气候变化的二十四节气,就成了农民从事稻禾耕作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形成并衍生出一系列稻作生产习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般认为,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春季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所以古人对立春这个节气特别看重,形成了“迎春”习俗。迎春主要是迎芒神,鞭打春牛,以祈求五谷丰登。《光绪桐乡县志》卷二《疆域下·风俗》载:“或年前立春,或新年立春,皆于前一日,县主率领丞尉,各具朝服,乘明轿,排仪仗,陈鼓乐,舁春牛,以迎春于东郊。出东门至东皇庙,迎太岁神。归至县署大堂,同饮春酒。次日候至立春时刻,祭太岁神讫,各官执彩仗,行鞭春礼。”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迎春”是由官方组织且比较隆重的一个仪式。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寓意“迎春天,祝丰收”。至民国初,人们将祭拜芒神、鞭打春牛的迎春习俗简化为贴春牛图的“奉春”习俗。春牛图以木板刻印而成,上面画有牧童放牛的图案,还刻有当年农历的十二个月份及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农家张贴春牛图,以便了解节气时间,掌握农时。

在濮院的乡村,还有春社日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沈廷瑞在《东畬杂记》中载:“每年二月作土地会,赛神无虚日。”其曾孙沈涛《幽湖百咏》云:“社日人家祭社公,半居灵宿半梧桐。劝郎满酌社公酒,要祝田蚕十倍丰。”表达了农民渴望田蚕丰收、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除了迎春等习俗之外,新年观天象、断农事的风俗也在桐乡广为流传。旧时,人们往往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这十天,通过观察天气变化来推断一年的农事好坏。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晴,则当年一定六畜兴旺;如果初六至初十天气晴好,则农业蚕桑可望丰收。桐乡农谚有“正月初一晴,农田好收成”“初二阴天天不晴,老农种田田不成”“正月初五大晴天,老农收入添一添”“初八是晴天,一年五谷丰”,等等。其实“观天象、断农事”这个习俗的来源可追溯到汉代。据顾禄《清嘉录》载:“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再来看《光绪桐乡县志》卷二《疆域下·风俗》的记载:“自初一至初十日,喜天晴,以十日落山为祥瑞。谚云:‘一鸡,二犬,三羊,四猪,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蚕,十麦。’”从中可以知道,桐乡又因地制宜地加上了“九蚕、十麦”两项内容,这也说明桐乡人对蚕桑和农耕的重视。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桐乡各镇均有迎灯的习俗,乌镇、石门还有走桥的习俗。农村则有“烧田蚕”的习俗。元宵节晚上,一些农家用稻草扎成小把,点燃后高举火把在田间奔跑,或将火把甩上甩下,有人还要高唱几句田歌:

火把掼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

火把掼到东,屋里堆个大米囤。

火把掼到南,国泰民安人心欢。

火把掼到西,风调雨顺笑嘻嘻。

火把掼到北,五谷丰登全家乐。

此俗据说是古代社会刀耕火种的遗风,流传至后代,含有祈求丰收兼娱乐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仍在乡间流行,其用意是把那些藏于枯枝败草中的越冬害虫及虫卵烧成灰烬,化作春耕时的肥料。

过了正月十五,农民开始准备春耕了,包括选种、积肥、检查农具、翻耕土地等。在濮院,有祭祀蝗神的习俗。由于蝗神能够驱蝗,使田禾丰收,因此家家户户都要祭祀蝗神。农历三月初,濮院镇上廿四坊轮流酬神,五通庙里鼓乐喧天,供奉三牲,陈献酒食,以报田神。附近村民划游船,纷至沓来,宴饮欢聚,直至酩酊大醉,尽兴而归。沈涛《幽湖百咏》云:“五通庙中鼓似雷,灵官桥下画船来。黄鸡白酒人人醉,廿四坊中赛社回。”

乡谚云:“吃了清明夜饭,晴天落雨都要出田畈。”清明之后,桐乡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进入繁忙时节,晴天也好,下雨也罢,田里的事刻不容缓。一般是在清明节后的第二天播种,乡谚云:“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立夏关。”旧时种田第一天俗称“开秧门”,种田结束的那天称为“关秧门”。开秧门这一天,桐乡各地均有请田公地母的习俗,所谓田公地母,即传说中管耕田种地的神仙。这实际上是古代祭后土的遗风。一般农家在家里设案拜请(乌镇的农家此日吃鲞鱼,鱼头朝南,寓意种田有“想头”、有好运)。案桌上,竖立起画有田公地母的神牌,供上肉、鱼、鸡及豆腐干、千张等酒菜,点烛燃香,然后祭拜。有些贫苦人家则置备简单的酒菜,放在师姑箉(竹匾)里,在田畈横头祭拜。拜过田公地母,即算秧门开了,可以种田了。有《种田歌谣》云:“上前一步绳调调(即种田绳),落后三步插青苗。双腿弯弯插泥土,手捧青苗排六棵。”

旧时的种田习俗中还有不少禁忌,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可互传秧把,更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打在身上称“中秧”,“中秧”与“遭殃”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插秧过程中不可将自己手上的秧苗分给别人,“分秧”可能会使两人结怨,等等。

丰子恺漫画《晓风残月》中,两个赤脚农民头戴草帽,弯腰插秧,头顶一弯明月,足见农民的艰辛。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关秧门这一天要事先安排好,必须在天黑前完成插秧,如人力不够,就要请工帮忙,至天黑时还未完成插秧,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当天晚上照例要准备一桌酒菜,俗称“关秧门酒”,以示慰劳和庆贺。

种田结束后,接下来就是灌水、除草、施肥、耘田等田间管理工作。水稻靠水生长,所以灌水特别重要。旧时农田灌水有两种农具:一种是用人工踏的水车,另一种是用牛牵引的牛盘车。钱泳《履园丛话·水车》云:“大江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车,其来已久。又名曰桔槔。……东坡《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脱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可谓形容尽致。”

一般农家养不起牛,只有人工水车。贫穷人家连水车也没有,只好以工换车来解决这一难题。拥有水车的农户作为一个圩头的牵头人,按土地人力多少进行合理分摊,收取一定车水费。田多人少者可多出些钱,田少人多者可以少出钱,以工换车。秋收之后,所收车费若未用完也不退还,而是由圩头的牵头人用这些钱请大家吃一顿,俗称“吃散车酒”。这种习俗在崇福乡村流传较广。

正常年景,这种车工互换的方式可以解决农民用水的一些实际问题,若遇上旱涝灾害,这种方式就不行了。遇旱灾时,需要从外塘往田里车水,而遇涝灾时,则需要从田里往外车水。清代石门画家方薰作有《踏塘车》:“去年踏塘车,田中赤裂飞黄沙。今年踏塘车,田中滉瀁多鱼虾。去年一旱三五月,今年风雨横交加。踏车一日,雨落一尺。水深转车足无力,雨中踏车愁逼仄。昨日前日不得息,今日已暮仍乏食。雨不止,车不休。田中水,禾没头。眼中泪,车上流。子鬻去,妻难留。妻难留,道旁哭,来日何人共车轴?踏塘车,声辘辘。”从诗中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底层农人的辛劳与无奈。

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桐乡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从农历三月下旬至七月下旬,连续四个月滴雨未下,连斜贯桐乡的京杭大运河也只剩下一线浅水。有首民谣说:“民国廿三年,河港底朝天。种谷收勿着,讨饭卖长年(即长工)。”农民们需要用几部水车才能把运河底部的水车到田里,其辛苦简直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丰子恺于1934年8月创作的随笔《肉腿》是这样描写抗旱农人的:“从石门湾到崇德之间,十八里运河的两岸,密接地排列着无数的水车。无数仅穿着一条短裤的农人,正在那里踏水。……船主人说,前天有人数过,两岸的水车共计七百五十六架。连日大晴大热,今天水车架数恐又增加了。我设想从天中望下来,这一段运河大约像一条蜈蚣,数百只脚都在那里动。”丰先生的漫画作品《云霓》,也展现了家乡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场景,画中两位老农高卷裤管,赤膊上阵,在运河上架起水车,车水进田,可还是赶不上太阳的蒸发。天上两三片云朵显示要下雨的迹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丰先生的其他漫画作品如《施粥》《先吃藤条》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当时回乡的茅盾也目睹了旱象和灾情,写了纪实性小说和散文《赛会》《大旱》《戽水》《桑树》《人造丝》《疯子》等。他在《赛会》中这样写道:“这镇上因为天旱,就由镇西区的居民开头迎神求雨。照例是周仓会。”

面对这样的天灾,“靠天吃饭”的农民只能求助于神仙,于是“求雨”之风盛行。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乌青镇志》卷十九《风俗》载:“(五月)十三日为关帝诞,崇福宫关圣殿祝诞设宴,名关帝会,里人迎周仓会。”

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帝的生日,一般在十三或十四日举行“关帝会”。据传关帝本掌管风雨,有一次关帝有事离庙,嘱周仓代为掌管。这天偏偏多事,来了四个人:一名蚕农要求天晴,一名田夫要求下雨,一名船夫要求刮风,一名磨粉的要求无风。周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下令“夜里落雨日里晴,河里刮风岸上停”,满足了每个人的需求。从此,人们对周仓的赞誉超过关公,就纷纷向周仓求雨了。“迎周仓会”一般在晚上进行,从关帝庙所在街坊开始,由十六人手擎长柄灯笼分成两列在前面开路,接着是八人大轿抬着周仓塑像,轿子前面由一壮汉手持长柄大刀引路,轿后为六人组成的乐队,敲锣打鼓为其伴行,最后是两列灯笼队伍。轿子从关帝庙出来后,沿着全镇主要街道巡游一圈,结束后,再将周仓塑像抬回庙中。迎会三天后仍不下雨,人们就要给周仓塑像穿上蓑衣,带上笠帽,抬到酷日下,以示求雨心切。

除了迎周仓求雨,桐乡的一些地方还流传着向龙王、观音求雨的风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迷信神仙的习俗均被废止。

《(乾隆)乌青镇志》卷七《风俗》载:六月“插青毕,农人赛田畯,名青苗会”。乌镇西郊农村的“青苗会”,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由各个村轮办,费用按各家田亩的多少分摊。村民们将倩泾庙(土地庙)里的菩萨安乐王(称总管,红脸)、上天王(称猛将,白脸)抬至两张八仙桌上,菩萨面前放上条箱,上面摆放瓜果、猪头三牲,还堆放很多蜡烛扦子,称蜡烛山,供人们烧香时插蜡烛使用。到了下午,人们将两尊菩萨分别置于竹制轿中,各由四位小伙子抬着,沿全村每爿田的田埂绕一圈。村民们把买来的画有龙形的纸旗插于田中,一爿田中插一面旗,然后在每爿田中拔几棵秧供在菩萨面前。“青苗会”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共食供在菩萨面前的食物。举办“青苗会”的意思是希望菩萨保佑秧苗生长好,没有虫害,获得丰收,因此也叫“送猛将”或“望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废止。

长江流域被誉为“天下粮仓”,西晋的左思在《吴都赋》中提到“国税再熟之稻”,证明西晋时期苏州一带已有双季稻。从播谷、插秧、车水、施肥、收割一直到稻米飘香,在整个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农民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以前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亩产仅二百多斤。现在科学种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亩产平均已过千斤。茅盾于1973年所作的《一翦梅》说:“六十年前景凄凉,垅上多稂,陌上无桑。而今日月换新装,八茧蚕忙,双季稻香……”

(摘自《桐乡大运河文丛》:

《吴风越韵》——桐乡大运河畔民俗风情)

赠书角

本版内容还在爱桐乡APP上同步刊发,每篇作品下留言点赞最高的读者,可获赠该文所出的单本书。

想一次性获得整套文丛的读者,可以在爱桐乡APP积分商城,通过积分兑换形式获取。

领取地址:新华书店桐乡书城一楼服务台

地址:桐乡市梧桐街道振兴中路35号

联系电话:0573-88188999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