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悦读
2025年06月24日

纤路迢迢跋涉难(上)

阅读量:71 本文字数:3315

俞尚曦

陡门至宗扬庙间的濮家塘。苏惠民/摄

京杭运河从杭州出发,斩关夺隘,一路北上。始终跟随大运河前进的步伐一路同行的,是它的好伴当——纤道。然而,“年来波啮堤决,化为沮洳”,再加上不知多少年的风霜雨雪,烈日炙烤,还有一代又一代纤夫行人的踩踏,路面早已坑洼不平,面目全非。纤道昔日的风貌不复见,甚至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断岸没膝,致使纤夫裹足,万千行者无不望路嗟叹!但它那裸露在烈日下或寒风中瘦骨嶙峋的形象,依然是那样的坚韧不屈,令世人肃然起敬。

纤道又称塘路,是人工修筑的河堤,也是往来交通的要道。明万历间崇德县知县陈履的《嘉禾道中》诗,就给后人留下了一幅这位父母官日夜奔走于民事,往来运河官道,舟中双棹齐驾,塘路上有一群纤夫踏霜背纤的图景:

语溪东去接槜李,一望迢遥将百里。

问谁夜泛不知疲,岭海狂生语溪吏。

自来此地两春秋,吏事不治空怀忧。

簿书期会纷来往,白日奔趋夕未休。

一叶轻舟驾双棹,逐电追风期速到。

三老寒宵迥不眠,群夫踏尽严霜道。

石门咫尺连皂林,桐乡高令时相寻。

民国时,崇德钟桴作《御儿竹枝词》十九首,其中“纤路迢迢跋涉难,黄梅水涨拍洪澜。年来到处呼泥滑,冲刷漂流没岸滩”一诗,着实道尽了当年纤塘久失修筑、艰于通行的实情。故而不断整治、疏浚和维护,以确保纤塘畅通,便成了历朝历代地方官府和民众一桩不得不倾全力应对的大事。

修筑塘路,常与河道疏浚同时进行。“塘岸一带都保久失修筑,日渐隳坍,纤路狭窄,艰于行往。今就此河所掘之土,帮筑塘路,庶几水陆皆有利济,实一举而两得。”《(咸淳)临安志》中的这段话,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

关于修筑塘路的文字,文人笔下,常有流布。王之舣《崇德道中》一诗写的就是修路事:“畚锸丁丁满荻洲,为修塘路好牵舟。绣衣未必楼船坐,寄语民间莫筑愁。”若翻阅府志县志,此类文字更是占据了不少页面。

唐元和五年至九年(810—814),苏州刺史王仲舒在运河西岸修筑自嘉兴西水驿向西直至语儿(今崇福镇)的土塘九十里,这是地方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修路之举。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设置“都水营田使”,设置营田军四部,统一筹划治水营田事宜。又募士卒创置“撩浅军”,也称“撩清”,让他们治河筑堤。

宋端平中,转运使乔惟岳凿通所经堤堰,以通漕运。熙宁、元丰间,明确由知县主管全县境内的运河堤岸。

明清时,纤塘隳坍愈益严重,故修筑、维护之举尤见频繁。

明永乐三年(1405),左通政赵居仁奉诏浚河,保证漕运驿递畅通。自崇德北抵江苏吴江,沿塘种植榆柳加固堤岸。

宣德五年(1430)九月,周忱以工部右侍郎衔,继胡概之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在江南巡抚任上,前后共二十一年,尽心公事,轸念民瘼,老百姓都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周忱专力治理运河,曾传檄筑塘岸以畅通漕运,自崇德南津乡至塘栖,直达杭州。桥道未接通者则开路、设桥,塘路从此通达无碍。正统七年(1442),周忱又疏浚运河九十余里,自杭州北新桥起,自北而东,直至崇德县界,筑塘岸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建桥七十二座,水陆并行,利于交通。

读《明史》有关周忱的记载,他与下层民众平等相处的嘉言懿行,至今犹令人感动:“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周忱离任之日,百姓多有不舍,思念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自尚书周忱而后不乏多臣,然江南之民至今思慕不忘者,惟知一周忱而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嘉兴知府赵瀛疏浚运河,筑语儿上塘。赵文华撰《修运河塘记》:“土塘起语儿,迄西水,凡百又十里,亦残缺不治久矣,并令新之,凡再阅月而二塘告成,皆坦然如砥。”四十年(1612),嘉兴知府吴国仁实地勘察后具文申请尽筑石塘,筑成秀水北塘一千四百八十八点五丈,西塘二百一十五点四丈,崇德塘三百一十二点二丈。明陈懿典《嘉兴新筑运河石塘碑记》记载:“论塘之功,跨省直历三邑。……桐乡塘二百一十五丈四尺,泄水洞五座,崇德塘三百六十一丈二尺。”

清顺治十三年(1656),巡按王元曦委派推官尹从王重修运河塘路。崇德钟鼎为记:“是役也,经始于丙申(顺治十二年)十二月,竣于丁酉(顺治十四年)二月,窄隘宜筑帮岸者五百余弓,坦荡而通车马者六百余弓。灰石之用,工料之费,桥梁之资,马枋之设,共计银二千零九十两五钱。”雍正六年(1728),浙江巡抚李卫动用国库资金委派专员修筑玉溪镇至大麻一带堤塘。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张愉重筑玉溪河岸。朱鸿特为赋《张明府移南塘废石筑玉溪新岸纪事诗》以记其事:“五丁运石胜开山,南浦移来筑玉湾。欲借旧坊除水患,故施新政恤民瘝。长堤斜抱千家曲,大泽中流两岸环。此是甘棠思召伯,闾阎相戒勿跻攀。”光绪二年(1876),崇德县又修筑运河南北沿河塘路。

明初,运河北岸妙智以西塘路坍损严重,行路为难。官府得悉镇上濮氏累世富足,资财雄厚,就让他们承担修筑从陡门万寿山直抵皂林塘路的所有费用。濮氏向来轻财重义,积而能散,素以修桥铺路、福泽乡里为己任,于是慷慨出资。修整后,路面平坦如砥,人称“濮家塘”。此后,每年清明的划船会,都在濮家塘前举行。划船会大都展示各村的农作生产场面,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蚕茧丰收。濮院沈廷瑞《东畬杂记》具体描摹划船会时从万寿山到皂林双桥,河面上船头涌动、人人争观的热闹场景:

清明日,乡人每圩各装一船,为划船之会。用松毛作棚,船中鸣锣鼓。一人椎髻簪花作蚕妇妆,先翻叶仙诗,卜叶价之高低,次为把蚕、秤蚕、缫丝等事,以卜蚕丝之丰歉。又一人农服作田夫装,先下秧田,次为种秧、踏车、耘田、刈获、打稻之事,以卜田岁之丰歉。盖《豳风》之遗意。演毕,弄刀剑、钢叉以习武事,亦农隙讲武之意。或一人赤体试拳棒,或两人对搏,盖仿古白打之戏,皆会于万寿山、陡门等处。划船数十,往来如织。仕女棹舟,往观甚众。或因扫墓而看划船,名曰“闹清明”。

陡门、万寿山,在运河北岸,旧时皆归属嘉兴新塍镇,故《(民国)新塍镇志》亦有划船会的记载。

濮家塘之修建,历代史籍的记载多有不同。

清《(雍正)浙江通志》载塘路是由卜、濮二姓共同建造的:“运河塘,一作皂林塘。元时卜、濮二姓富饶,官令甃砌。明时责于塘长。国朝雍正五年,巡抚李敏达卫公动帑五百两有奇,修筑正家笕桥至玉溪一带塘岸,遂成塘路。”

嘉庆时,桐乡程鹏程《桐溪纪略》将濮家塘列为“桐溪八景”之一,名为“濮塘云树”。但筑塘之人,却又归于濮氏一姓,而且筑塘时间更是提早到了南宋:“皂林至陡门为濮家塘,相传南宋时濮氏所筑。”清《光绪桐乡县志》沿用此说。

这些不同的记载,孰对孰错,一时难以考证。但此塘之筑,使危路变为坦途,方便行者数百年;运河沿途,因此而平添一份人文积淀。此后直到民国时,历经数百年的磨损踩踏,塘路又坍损不堪,方再次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濮院镇仲少裳倡议捐资重新修筑妙智至永新之运河塘,郑曰章《癸亥修筑运河塘记》对此有详尽记载:“运河塘,旧称濮家塘,为濮氏甃筑,在前清有岁修之举。光复后,任其坍塌,虽有水利专局,而不之过问。水涨时,纤夫往来,几遭灭顶。民国癸亥九月,仲君少棠发起捐资修筑,余与沈君润卿、徐君颂嘉助其募集,得八百余金。时华洋义赈会有以工代赈之举,牒于县,得拨款六百三十元。择其坍塌尤甚者,自妙智至永新约三里许,修筑之。而就地乡民,若陈元海、朱建林、俞宝亭、朱有福等,亦莫不踊跃将事,襄助督察。历四十余日,雇夫一千九百三十九工,而始竣事。运河北岸,今不属濮院区,濮之人毅然修之,不分畛域,义也,殆犹有濮氏遗风欤!”

《光绪桐乡县志》又有西官塘、东塘修路的记述:“西官塘,自县西北距皂林镇九里。明成化十六年,分守参议梁镛令有司甃以砖石。正德间复加修理。”“东塘,在康泾东汇之上,自县治抵皂林,南北九里。明天顺间,泾口多架木以通往来。万历时改为石梁。”

(摘自《桐乡大运河文丛》:

《长河春秋——桐乡大运河史话》)

赠书角

本版内容还在爱桐乡APP上同步刊发,每篇作品下留言点赞最高的读者,可获赠该文所出的单本书。

想一次性获得整套文丛的读者,可以在爱桐乡APP积分商城,通过积分兑换形式获取。

领取地址:新华书店桐乡书城一楼服务台

地址:桐乡市梧桐街道振兴中路35号

联系电话:0573-88188999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