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风雅
2025年07月17日

守护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

桐乡老篾匠60年制作5万张蚕匾

阅读量:60 本文字数:896

记者 孙溟苑/文 沈泽瓴/摄

吕文康。

吕文康和妻子正在对竹子进行加工。

不少桐乡人的乡下老屋里,都留存着蚕匾。你家的蚕匾,可能就来自桐乡这名老篾匠。在从事竹编的60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5万张蚕匾,畅销嘉兴、杭州等地,曾经一度要排着队来买。

这位老篾匠叫吕文康,崇福镇湾里村村人。他今年79岁,从事竹编行业已经64年了。

自家的前厅,就是吕文康的“工作室”。他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正手脚不停地剖着竹子。尽管已年八旬,但吕文康耳不聋,眼不花,仍精神矍铄。与人聊天时,他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俨然一个“老顽童”。

竹编赚的都是辛苦钱。吕文康的双手,因为常年与篾条打交道,已经变得黝黑且伤痕累累,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妻子补充道,家里必须常备着止血贴、药膏布等,时常会派上用场。

吕文康说,他15岁便在亲戚的介绍下,跟着来自杭州萧山的一名老篾匠学习竹编技艺,学了三四年之后,就开始自己单干,中间也拜过其他师傅。

上世纪60年代,留良乡农具站成立,擅长竹编的吕文康成了农具站竹器车间的一名工人,主要负责制作当时需求量极大的蚕匾、叶部、谷箩、扁担、铁耙柄等农具,并承担破损竹制农具的修理工作。

“那时做新的并不多,因为每个月分配下来的毛竹不多,一个生产队大概就五六根,所以主要还是修理那些坏掉的。”吕文康回忆,1985年前后,农具站关闭,他便在家里搭了个小作坊,专做农具,如蚕匾、箩筐、筛子、簸箕、筲箕、撮箕、鸡(鸭)笼等。

蚕匾是当时的热销品,每天都有人上门求购,有时还需要排队购买。为此,吕文康全家出动做蚕匾,“最多的时候,3天做了100多个,但还是供不应求。”吕文康说,除了桐乡本地,杭州、海宁的客商也会上门求购。

这股竹编热潮一直延续到了2000年左右。“现在基本就做蒸架,其他农具很少做了,但如果有人来预订,我还是会做的。”吕文康说,自己年纪大了,也不追求赚钱,“现在专门做农具的,整个桐乡可能也就两三个人了。”言语中,吕文康没有太多对竹编行业消逝的惋惜,他觉得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今,利用竹子来谋生、编织成各种器物进行售卖的行当已经变成了回忆,传统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吕文康,就想守着这千百年来萦绕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久一点,再久一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