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悦读
2025年08月05日

船民习俗(上)

阅读量:151 本文字数:2729

乐忆英

用鸬鹚捕鱼的渔民。徐建荣/摄

大运河上的船民赖运河而生,长年累月地在水上劳作、生活,产生了不少生活习俗。所谓船民,就是以船为家,并且在船上劳作——或从事捕捞,或从事运输,或从事一些与船密切相关的营生,如罱河泥、捞水草、装粪、摆渡的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从事捕捞的船民,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渔民。在旧社会,船民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苦,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经常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浦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乙集)》中有一首浙北山歌《摇船》,是描写水乡船民的歌:

水里摇船水里歇,水里摇船能得几个大铜钱?

六月晒得泥鳅黑,十二月冻得紫蝴蝶。

水里摇船水里歇,水里摇船能得几个大铜钱?

穿身破衣千个穷心结,头上带个井乃圈。

伸脚伸去到灶前,缩脚缩在下巴前。

水里摇船水里歇,水里摇船能得几个大铜钱?

绿汪汪水当褥子,丝草蓑衣盖身体。

万台眼浪当枕头,罗非眼里望青天。

一、船民生活

桐乡一带,以船载客或替人装运货物的船民只占少数,他们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场所,条件好的人家还在岸上有房。如大麻镇黎明村的杨巧加,小小年纪就与其养母一起“扳桨”,也就是划船婆(载客载物)。在水上运输的船只中,“划船”是最小的,船身长约四米,两头狭窄。划船的人,一个在船艄扳桨,一个在船头划船兼把舵。中舱长约两米,宽八十厘米,为载客之用。这种船只能载一两位客人,最多带小孩乘三个人,那已经很挤了,如果是载货,则不能超过四百斤。行驶途中,前面扳桨的人必须与后面划船的人联合起来,协调使劲,还要随时用力以膝盖支撑船沿来压稳船只,这样船才能行得既稳又快。

更多的船民是以捉鱼(捕鱼)为生的,他们居无定所,以水为路,以船为家。渔船一般为三吨或一吨半的木头船,分为前舱、中舱、后舱三部分,船面上铺设有一块块可以翻转的木板,称为“平基板”,渔民在板上活动。前舱是渔民下网的平台,舱下可以藏鱼。中舱上方盖有顶棚,前后都设有挡门,可以遮雨挡风,这就是渔民的卧室。船尾为后舱,是行船摇橹的平台,船艄平基板边上放有一只缸灶,上面放着铁镬子,就算是灶镬间。船艄上方搭有高高的凉棚,凉棚高过中舱的顶棚,这样在摇橹行船时就可以望见前方大片水域,以免与对面过来的船只发生碰撞。

渔船有好几种,专门用“摸鱼鸟”(鸬鹚)捕鱼的叫“木鸭船”,放黄鸭的叫“黄鸭船”,以放丝网、鱼钓为主的叫“脚划船”,用网捕鱼的称为“捻网船”。

桐乡地区的渔民来自好几个地方,同一个地方来的为一帮,有湖北帮、苏北帮、湖州菱湖帮等,当地渔民则称本地帮。各帮都有一个“香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乌镇本地帮渔民的“香头”名叫朱仁宝,平时以捕鱼为生,渔民一旦有事就去请他。那时候,乌镇一带最大的“香头保长”名叫吴桂福,是吴兴人,他手下有许多“香头”,管理着各自区域内或不同帮派船民之间杂七杂八的事务。

属于哪个帮,只要一看渔船就知道了。湖北帮的船比较短,船身宽,肚皮圆,用双桨划行。苏北帮的船船身狭长,用单桨划行。菱湖帮的船和本地帮的船船身瘦长,船尾高翘,用橹板摇船。湖北帮的船还有个特点,就是船身两边贴有两根“腰勒”,即将一根杉木剖开镶贴在船两边,可以起到稳定船身的作用。

船上人苦,渔船上的人更苦。渔民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结冰飘雪,差不多天天要出船捕鱼,否则就没钱买米下锅。渔民每天起早贪黑,也捕不到多少鱼,一般也就一二十斤。旧社会,鱼不值钱,鳜鱼、甲鱼是一角五分一斤,鲤鱼、鲫鱼、黑鱼是一角一斤,鳑鲏鱼、川条鱼只有四五分一斤。当时大米一角多一升,一斤鱼甚至还换不到一升米,渔民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

渔民一年四季捕鱼,过年时也要捕到农历腊月廿九才停止。大年三十这天,几户至亲或特别要好的渔民相约把船停在一起,用毛竹爿将几条船的船头、船尾捆绑固定,形成一个稳固的“水上平台”,方便大家走动。几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在船上过年要拜观音和财神。渔民到附近集镇上的纸马店请来菩萨马幛,贴在一块板上,放在船头平基板上拜一拜。供菜用一个元宝头(猪头),讨个招财进宝的好口彩;一条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图个吉利;再加上雄鸡,还有千张等素菜。请神后,吃年夜饭。烧年夜饭时,渔民会烧满满一锅子,吃剩有余就算吉利。年初一早上要吃圆子,叫“顺风圆子”,讨个行船顺风顺水的吉利。过年时一般要停船三天,年初四开船捕鱼。新年第一次捕鱼要讲究吉利,最好第一网收上来时有鲫鱼,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口彩。捕到鲈鱼会特别开心,因为鲈鱼胖乎乎的,渔民称它为“财神鱼”,捕到财神鱼预示着当年要发财。

同一个帮的渔民,有用“摸鱼鸟”捕鱼的,也有用网捕鱼的,各不相干。乌镇本地帮渔民王云根就是用“摸鱼鸟”捕鱼的,据他说,渔船上男为主,女为辅。大年初一一大早,所有用“摸鱼鸟”捕鱼的人会将船摇到大的漾潭里,在船头点上香烛,用力将船旋三转,船停止后,船头朝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是捉鱼的方向。年初一旋船定方向,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正式出航捉鱼时,要点香烛,放炮仗,而后男主人磕三个响头,站在船头用篙竹向船前的水面用力划三下,一定要划出浪花,划出水声,这样捉鱼时才会一帆风顺。

渔民在水中讨生活,讲求“三靠”,第一靠水,第二靠天,第三就是靠菩萨。运气好时,会有好的收获,通常讲“十网九网空,一网就成功”,就是这个意思。而天气不好,刮风下雪,就会影响捕鱼收成。

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州、桐乡地界大旱,从农历三月到七月,整整四个月没下一滴雨,小河小溪底朝天,就连大运河也干得像一条浜,船都摇不过去。渔民们只好摸水菜(河蚌)、扒螺蛳充饥,后来螺蛳也扒光了,只好挽只篮子上岸讨饭。有些年轻力壮的渔民会去打工,帮农民挖浜,从运河里引水去救禾苗。当地有个传说,当时开浜时挖到一只海碗大的癞蛤蟆,大家都感到新奇,想用秤来称它的重量。谁知癞蛤蟆突然开口了:“勿称三斤半,称也三斤半,落雨要过七月半。”后来,果然到七月半后才下雨。人们认为癞蛤蟆是天上的神仙下到民间来报潮汛的。

渔民最怕天灾和人祸,人祸就是战乱和土匪。抗战爆发前,一篮子鱼可以换一升米,那时候十升等于一斗,一斗米是十五斤,经常是上午捕的鱼上午就卖掉,下午捕的鱼晚上之前就卖掉,即使这样,渔民还常常无米下锅。

抗战爆发后,渔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大多数渔民吃了上顿没下顿,加之生存条件恶劣,无法抵御各种风险,只能听天由命。

(摘自《桐乡大运河文丛》:

《吴风越韵》——桐乡大运河畔民俗风情)

赠书角

本版内容还在爱桐乡APP上同步刊发,每篇作品下留言点赞最高的读者,可获赠该文所出的单本书。

想一次性获得整套文丛的读者,可以在爱桐乡APP积分商城,通过积分兑换形式获取。

领取地址:新华书店桐乡书城一楼服务台

地址:桐乡市梧桐街道振兴中路35号

联系电话:0573-88188999

运河船民。徐建荣/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