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10年时间重新定义“小镇发展”无限可能
在乌镇,见未来
记者 杨文婕

“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如果十年前有人说,靠摇橹船、青石板吸粉的乌镇,会变成满街跑着自动驾驶、藏着超算中心的“互联网顶流”,估计没人会信。毕竟那时候的乌镇,连“慢”都慢成了名片。
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建设好乌镇,发展好桐乡”的嘱托。
从这儿开始,乌镇像是踩上了油门,开启了进击的十年。
十年时间,小镇干出了什么样的成绩?
GDP从30.2亿元飙升至108.9亿元,翻了3倍多;人均GDP从5.4万元直接干到13.2万元,区域面积还扩大了近一半。
这哪是简单的升级,分明是一场打破所有刻板印象的“颠覆战”,不仅捅破了“古镇只能靠文旅吃饭”的天花板,更重新定义了“小镇发展”的可能性。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2017年那条横空出世的乌镇大道,直接为小镇划出了“成长线”。
这条路的南端,藏着乌镇“扩容升级”的雄心。2017年8月,桐乡落下关键一子——让原乌镇镇和龙翔街道、濮院西浜村合并。区域面积从67.22平方公里扩大至110.93平方公里,近乎翻倍的空间,是给产业升级、城市配套、民生改善的“战略留白”。
把分散的发展要素拧成“全域一盘棋”,这才是乌镇后来居上的核心逻辑。用龙翔大道、互联网大道等主干道拉开了发展框架,让高楼大厦在田野上冒出来。
这一下,不仅撕掉了“一流景区、三流镇区”的老标签,更让乌镇从“单一旅游目的地”变成了全域发展的“优等生”。
随后,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云舟宾客中心……乌镇以“一年一个新地标”的速度,建起了22万方的现代化场馆。仅今年就有500余场活动扎堆落地,暑假还承接了10万人规模的青少年科技嘉年华,这哪还是当年只能逛逛景区的小镇,分明是冲着国际会展高地去的。
从修路到扩容,再到建场馆、引活动,乌镇每一步都踩在了“破局”的点子上。
要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得是乌镇大道旁那个蓝色的硅立方——“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光看造型就够吸睛。
2021年,“乌镇之光”超算中心“001号”服务器的下线,成功向世界发出宣言——乌镇不光会办会、搞旅游,还能在高端制造蓝海里开船了!
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10年前,乌镇跟互联网沾边的企业就12家,现在超1200家企业扎堆落户。数字经济产值更夸张,从16亿元一路飙升到83.7亿元,直接翻了2番!
连百度、B站这些行业巨头都跑来安营扎寨。“直通乌镇”产业园里更是热闹,各地来的年轻人在这儿创业。
这说明什么?乌镇早已不是只能“发呆慢游”的古镇,而是能承接高端产业、留住年轻人的“逐梦乐园”。
老百姓的日子变化就更大了。10年前,乌镇街头要是跑个机器人,大伙儿能追着瞅半天。现在,乌镇人早就见怪不怪,毕竟那些让人好奇的机器人都已成了“打工人”,种菜、保洁、巡逻样样在行。
2017年,“人机大战”在乌镇上演,谷歌AlphaGo3:0完胜柯洁,让全世界见识到AI的威力。现在,刷脸入住民宿、村里老人远程看病、出门揣个手机就能搞定吃饭坐车购物。当别人还在“听说科技”,乌镇人早已“用着科技过日子”。
从“好奇科技”到“习惯科技”,这种全民参与的“数字化转型”,比任何GDP数字都更有说服力。
乌镇的十年,是一场颠覆性的蜕变,没有丢掉“小桥流水”的根,不拘泥于“小镇思维”,抓住了“互联网”的风,守住了“人文温度”。
现在的乌镇,早已不是地图上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而是传统古镇转型的“破局样本”,是欣欣向荣的“国际互联网小镇”,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以前,来乌镇看风景,如今,在乌镇见未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