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8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今日身边事
2016年08月11日

疏浚河道、整治断头浜、拆除鸭棚、截污断源……

“五水共治”让乌镇的“脉络”更清晰

阅读量:2725 本文字数:1344

本报讯 “乌镇的水真是越来越清了,和以前一样了。”这是老乌镇人对如今河道的评价。的确,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乌镇花大力气,彻底改变了原先的面貌。

 

治水给河道换新装

那么,乌镇是怎么做到的?

乌镇有个民合村,日前入列“第五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民合村能上榜,不仅因为她是最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还因为这里水网密布。

可以说,水是脉络,也是灵魂。为了将水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实现连水成片,最近,围绕“五水共治”,在“清三河”的基础上,乌镇以民合村为核心,“集合”五星村、颜家村等4个村,对33条河道实施全国中小河流整治试点县项目工程。疏浚河道、清理淤泥、修建护岸、整治断头浜……一项项举措给河道“换上了新装”。数字是最好的说明:疏浚河道20.3公里,清理淤泥26.4万立方米,修建护岸34.4公里,在民合村新开挖河道440米。

“项目将于年底完工。”乌镇镇农经中心副主任吕金如告诉记者,以水衬托古村落,更能体现这里的人杰地灵。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只是乌镇“五水共治”工作中的其中一项。“俯瞰”全镇,至今年8月,已清淤河道35条,总长21.48公里,清淤30.73万立方米,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乌镇人治水的决心。

 

治岸拆鸭棚

很多人还依稀记得,30多年前,乌镇曾一度被冠名为浙北地区有名的养鸭大镇,养鸭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渐渐地,乌镇的河道变得浑浊不堪、恶臭难闻,这与古色古香、干净整洁的旅游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养鸭这个盛极一时的产业,也受到了“质疑”。

 面对拆与不拆这个问题上,乌镇只有一个字:拆!因为乌镇人明白一个道理——治水先治岸。

乌镇为鸭农算了四笔账——发展账、生态账、家庭账和个人账,且在扎实强化污染整治和转产转业工作时采取“同步走”策略,实现双方利益上的“同频共振”。

后来,便出现了一个个鸭农“变形记”,有的转行做农庄,有的去工厂上班,有的去景区划船……不养鸭之后,这些人都笑称,“过得比原来自在。”

截至目前,乌镇共拆除鸭棚约85万多平方米,涉及养殖户3610户,家禽存栏从原来的150万多羽降到25万羽,畜禽养殖污染大幅降低。

 

截污断源控水质

除了拆鸭棚,要想水清岸绿,还要截污断源。今年上半年,乌镇镇集中力量,对所有河道的排污口、排水口进行排摸,并对每个排污口追根溯源,制定“一口一策”治理方案,阻止污水直排。

截至目前,查处养殖污染排污7起,已提交镇“三改一拆”办责令限期拆除;查处东苑河边餐饮店污水直排1起,提交镇城建办进行污水入网改造;查处与乌镇镇相邻的练市镇和江苏吴江区所属企业排污2起,提交市“五水共治”指挥部协调处理。

与此同时,完成沿街沿河餐饮民宿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收集6800余户,12个规划外行政村已有9个村实现了污水入管网,累计4580户,处理率在实际居住农户的80%以上。余下的3个村(五星村、颜家村、南庄桥村)1627户,计划于9月20日前完成。

吕金如说,这样一来,大到工业、商业污水,小到生活污水,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据了解,7月底,乌镇全镇6个出水断面水质监测均为三类水。

乌镇的“五水共治”工作可圈可点,但乌镇人仍不“知足”。吕金如表示,接下来,乌镇镇将继续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完善监督考察机制,并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畜禽养殖转产转业,加快城乡污水入网进度,确保截污纳管全面覆盖。另外,结合“互联网+”,推进水利工程管护建设,积极探索实施“智慧水利”。

本报记者 程新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