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
在运河塘上背纤
□ 陆炳祥
背纤,也称“拉纤”,是在船航行中,岸上的人将浑身之力由纤绳作用到河中的船体、使船前行的一种苦累活。
过去在沿大运河的岸上,有一条路,人称“塘路”,也是一条纤道,千百年来,人们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过去,在集体生产时,不管去崇福买化肥、氨水,还是去嘉兴捻河泥,全凭一条水泥农船。位于运河之北的原新生地区,由于人少土地多,是桐乡的重点产粮区,农船的利用率更高。如果去崇福,空船去时是逆水航行,满船回时是顺水航行,而去嘉兴恰恰相反。不管去崇福还是嘉兴或者其他地方,生产队一般安排四个人。
当船出笕(运河与各支流的连接处称“笕”,如正家笕、永新笕、陶家笕等)后,船上的四人即分成两组,两人去岸上背纤,两人留在船上,其中一人在船尾把舵,还有一人在船头观察航情(现在的说法叫负责应急)。当船临近将通过的桥梁时,背纤者必须加快脚步迅速从纤道上跑到桥面的最高处,在船头的人把桅杆上的纤绳解下,由在桥上的人把纤绳迅速收起,并快速走到桥的另一面把纤绳放下,再由船头上的人把纤绳重新系在桅杆上,背纤者狂奔而去继续他的工作,恨不得将头埋到脚尖。
记得1981年的隆冬季节,我与生产队的其他3人去嘉兴捻市河泥,嘉兴有条县委浜,河泥特多,我们很快捻满了一船河泥,由于市区河道没有纤道,4个人轮流摇船回来,过了革命浜有塘路了,两人上岸开始背纤,因是逆水再加上重船,尽管背纤人用尽全力,船还是缓慢前行。
当船行至陡门高桥时,由于水位落差大(桥西比桥东水位高出一尺左右),水流湍急,我们4人几乎使尽洪荒之力,才将船驶出陡门高桥,我们真正领略和体会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霞染天际,人在途中,劳累而又伤感。当你进一寸,船就进一寸,你进一尺,船则进一尺时,背纤人心中暗自思量一个“惨”字.
写到此,我忽然想起“海瑞背纤”的故事。传说明嘉靖年间,海瑞任淳安县令,不畏权贵,国公张志伯奉旨巡察各省,倚仗权势,贪赃枉法,百姓怨恨。海瑞劝农归来,张志伯的亲信差官张彪来至县衙,强索赊银万两,海瑞拒绝,反将张彪棍责逐出。张志伯闻报大怒,至淳安向海瑞责问,海瑞反据理向张算账,指斥其贪赃枉法,张志伯大窘,要海瑞派400名纤夫替他拖船,海瑞不忍在秋天农忙时征调民夫,便亲自替他拉纤。张志伯怕引起公愤,只得作罢,讨了一场没趣,狼狈地离开了淳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